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中国农科院举办油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观摩会
2016-05-19  浏览:137

破解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 提升油菜产业竞争力

      5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湖北省黄梅县举办了“旱地油菜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新技术集成”现场观摩会,集中展示了技术集成应用的效果和成效。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肖旭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官春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由副院长王汉中主持。

      此次旱地油菜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集成应用了高产高效机械化油菜品种、旱地油菜轻简高效生产、油菜无人机田间高效管理、油菜新型化学干燥、油菜联合收获等9项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全程机械化油菜-棉花、油菜-大豆轮作技术新模式。预计油菜和棉花每亩纯效益分别达422.8元和605元,全年纯效益达1027.8元,比传统棉油套栽模式增加纯收益651.8元,增效1倍,显著提升了我国油菜产业竞争力。
    与前3年技术集成模式相比,此次技术集成又有了新的技术突破,一是突破了油菜直接联合机械化收获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可一次性完成油菜割倒、脱粒、秸秆粉碎还田、喷施秸秆腐熟剂等作业,比现有分段机械收获亩均降低成本100元,收获效率提高1倍;二是引进了新型化学干燥技术,改善油菜成熟一致性,在油菜成熟前喷施化学调控剂敌草快(立收油),降低油菜籽粒含水量,减轻糊筛,减少落粒损失亩均40-60元;三是采用无人机技术,实现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农药、催熟剂等田间管理,有效防治花期菌核病,大幅提高作业效率,节约药剂20%。

      陈萌山在讲话中指出,旱地油菜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创新性强、组织协同性高,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增收增效明显,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样板。陈萌山强调,油菜产业对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国际市场的冲击和国内政策的调整使我国油菜产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油菜产业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农情,顺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竞争、价格与市场接轨、补贴与收入挂钩、生产由需求决定、生产力依靠科技提升的新路子,提高油菜产业整体竞争力。要通过加强育种攻关、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季节性流转、促进产地加工健康消费和多元化开发、强化政策支持等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油菜产业的整体升级。

      陈萌山指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的油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攻关团队连续开展了近4年的攻关,关键技术不断完善,技术瓶颈逐个突破,先后在长江中游主产区建立了12个千亩以上面积的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基地,推进了油菜新技术的成果转化与应用,生产效益不断提升,成效十分显著。一是显著提升了我国油菜生产的竞争力。油菜生产成本从2013年的每公斤超过5元,逐渐下降到2016年的1.75元,接近加拿大等主要出口国的直接田间生产成本。二是有力推动我国冬油菜产区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与2011年相比,2015年湖北全省机播水平从不足5%提高到26%,机收水平从3%提高到41%,居全国冬油菜主产区第一。三是实现粮油兼丰和生态安全。通过充分利用油菜培肥地力、释放磷元素、增加有机质等生态功能,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在确保油菜高产高效的同时实现了生态安全。

      就“十三五”时期全院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陈萌山要求,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所要将其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体现在“十三五”规划中;加大支持力度,要纳入科技创新工程,确保经费支持到位、制度保障到位和人才支撑到位;建立管理、考核、评价体系,要在研究所考核评价体系和创新工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评价指标并提高分值,引导和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加强技术研发储备,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实践中发现科学研究的任务和课题,边研发、边示范,做好技术储备,增强研究示范的后劲;加强过程管理,院里要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各项目要及时沟通信息,重要节点工作要及时汇报交流,提高工作显示度;聚焦主攻目标,要更加注重节本增效、可持续、机械化、种养结合、加工等方面的重点问题,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在做好技术集成的同时,要关注产业发展问题、关注长远发展,及时为国家宏观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建议。

      来自农业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的领导,以及中国农科院相关单位和绿色增产增效模式研究项目有关领导和首席专家、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有关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等共计300余人参加会议。

下一篇:黄梅万亩油菜示范基地达国际水平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