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红卫湖北日报记者姜月波张欧亚
桥河村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拾回桥镇的一个村,种菜很有名。在重庆、成都、长沙、荆州、宜昌这些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很有份量。桥河村的菜农只种3种菜,空心菜、香葱和芹菜,全村6000多亩地,菜地占了4000多亩。
照说,种菜这个事不是太难,周围也有不少村和乡镇都种菜,但就是种不过桥河。重庆、成都、长沙、荆州等地贩菜的老板,只要是贩这3种菜,都往桥河跑。
记者近日到访桥河村,专门请教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蔬菜合作社理事长陈先云,桥河的窍门在哪里?
有了规模就有销路
桥河历史上由双阳和桥河两个小村合并为一个大村。曾经双阳人有种菜的习惯,但一直规模不大,2005年两村合并后,村委班子想做点事,盯上了种菜。但陈先云动员了好几年大家就是不动,这让他很不解。
调查发现,原来问题出在田块不集中上。早先土地承包时,为了公平,好坏搭配,一亩地可以分到好几个地方。最多的一家10多亩地,分处26处。村民拉着他说,这东一块西一块的,怎么好种菜啊!原来种菜不比其它作物,对水肥要求高,土地不集中,不通水和电,种得吃力,还难有效益。
“调整土地划分方式!”陈先云下定决心,要搞耕地按户归并,让大家种上省心省力田。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大多数村民乐意调,但就是有几家不干。怎么办?
“猴子不上树,多敲几遍锣呗!”陈先云硬是一家家地跑,做工作。人心都是肉长的,很快大家都同意调了。各组以组为单位,按水田、洼地、水塘、旱地划片,抓阄定块,每户所有的地集中一个地方。愿意养鱼的抓水塘,愿意种菜、种稻的抓水田、洼地和旱地。
田块理顺了,不到3年,全村大棚种菜规模由原来不到1000亩发展到了4000多亩。规模一上来,那些贩菜的老板都不请自来了。
桥河人只种三种菜
桥河人种菜经历了多年摸索,发现本地3种菜长得最好,就是空心菜、香葱和芹菜。
后来合作社开会定下来,只种3种菜,把菜种专种精。光有规模不行,还得种得好,种绿色菜、种有机菜,人家才愿意来。
重庆菜贩老板吕仁军介绍说,桥河人种的空心菜整齐干净不打药不下化肥,香葱长得油光水滑,芹菜细嫩好吃没筋。
以空心菜为例,桥河人简直种到了极致。冬季收了芹菜后,把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猪粪,再面上一层薄薄的饼肥,开始种空心菜。春节一过,就可掐第一道空心菜,一直可以掐到6月,掐六七道,最多的可以掐八道。每掐一道,只需洒道水就可以发下茬了。也就是说桥河一亩大棚菜相当于人家的六七亩菜地产量。
陈先云兴奋地告诉我们,广东人原来也种空心菜,后来好多菜农种不过他们,干脆不种了。因为广州的菜老板改进他们的菜了。
他扳着指头,一亩地,1至6月种空心菜,7至9月种香葱,9至12月种芹菜,三种菜轮回,亩平纯收入可以达到2万元,不少人都在荆门城区买了商品房,几乎家家买了车。
卖菜就要“赶新鲜”
采访时,记者曾于凌晨零点来到桥河村的大棚蔬菜区,尽管碰上下雨,但菜棚里都亮起了朦胧的灯光。
沙洋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宏银指着灯光告诉记者,凡是有灯光的都是在摘菜。
“为什么要通宵达旦摘?”
“赶新鲜。空心菜容易发蔫。晚上摘,一早上车,个把小时就送到荆州蔬菜批发市场了。即使送到重庆、长沙也只要五六个小时,菜到市民手上都是新鲜的。”
掀开一个大棚门帘,只见里面挂着两只灯泡,5个60岁左右的太婆在两厢菜地上坐成一排,正在专心地一根根掐菜。65岁的张成会是附近五八村的,家里孙子都大了,不需要操心了。她告诉我们,农历正月初三她就来桥河村掐菜了。
54岁的周学华是曾集镇金鸡村人,家离桥河有30里路。她是3月19日过来的,在附近镇上租房住,每天晚上走二三公里来这掐菜。从零点开始掐菜直到早上六七点钟,一晚上可以掐菜三四百斤,可得工钱65元。
早上六点半记者再次来到桥河,大棚中心区宽阔的水泥路上已是一片火热的景象,二三十辆卡车正在忙着装菜。
摘了一夜菜的陈先云见到记者时第一句话是:“我没说大话吧?要不是下雨,车和人会更多。天晴时,每天到我们这摘菜的有五六百位太婆,外销的菜要走四五十辆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