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文学报道]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
2016-03-10  浏览:977

      原美国总统农业顾问、普渡大学名誉教授汤·巴莱伯格曾经这样评价袁隆平:“他用农业科学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领导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

      2014年10月10日,在湖南怀化溆浦的一片稻田里,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达到1026.7公斤。这是继1973年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和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袁隆平杂交水稻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然而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袁隆平下一步的目标是向1100公斤努力,在试验田则要达到每公顷17吨,“我争取三年内实现这一目标。”

      袁隆平委员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全身心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向杂交水稻进军

      1953年8月,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在国家统一分配的号令下,他来到沅江之畔、雪峰山下的安江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平时担负着三门课的教学任务。

      在这个湖南有名的穷乡僻壤,袁隆平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农业科研,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18个春秋。安江的水田都是在峡谷盆地里开垦出来的小块梯田,施肥浇水都要一点点背上去,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蚂蟥、虫子顺着小腿向上爬,“现在我们不怕蚂蝗了,都穿那种水田鞋,就咬不到了。”谈起从事农学教育的这段经历,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农学院,在美国奖学金最多的就是农学院,在美国十分鼓励学农。我就希望啊,我们国家以后也能有这个政策,鼓励学农。因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和命脉。”

      1960年,来势凶猛的大饥荒,像洪水猛兽一样席卷着神州大地,年轻的袁隆平再也坐不住了。自小就从母亲口中听着摩尔根的故事,他继承了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向杂交水稻进军。

1988年袁隆平与助手在田间做水稻育种研究

      这年7月的一天课后,像往常一样,袁隆平来到学校试验田察看,突然,一株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进入了他的视线。这只植株在稻田里俨然是“鹤立鸡群”,株型优异,穗大粒多,格外显眼。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上年发现的“鹤立鸡群”的水稻种播在试验田里,以为它们会长成植株壮硕、穗大粒多的下一代。不久,秧苗长高了,但参差不齐,成熟很不一致,且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赶上了它们的前代。这正是遗传学上讲的分离现象。

      既然那株“天然杂交稻”的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就充分证明了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只要我们能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应用到生产上一定会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袁隆平走进了稻田的茫茫绿海,下决心一定要把它找出来。那段时光,袁隆平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没日没夜地扑在试验田里,像个苦行僧。但在他的内心里,却是无比快乐的。

袁隆平在菲律宾田间与当地农民在一起

      “我们学农的,搞农业的就是要在农田里啊,一直和大自然接触,那里空气新鲜,天天晒太阳,又有一定的体力劳动。晒太阳有很多好处的,人黑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健康就行啦。我要是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那恐怕早就衰老了。”袁隆平幽默地说。

      苍天不负有心人。

      1964年7月的一天,在一块“洞庭早籼”田,袁隆平第一次见到 “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植株,他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引起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的高度重视,赵石英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繁育推广超级稻

      1968年的春天到来了。袁隆平琢磨着,要加快育种步伐,不能只局限于安江与长沙,必须南下。从此,每年冬季,他像候鸟一样,飞向温暖的南方,在南国的水田里繁殖育种。袁隆平称之为“南繁”。

袁隆平与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

      随着湖南各地科技人员的加入,袁隆平的队伍逐渐壮大了,最多的时候竟有50多人。他们在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2190个日日夜夜,这群“候鸟”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实验。

      天道酬勤。1970年11月23日,正在北京查阅资料的袁隆平惊喜地收到两个助手从海南南红农场发来的电报:“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他来不及买车票,连夜挤上火车,直奔海南岛,一到农场,就来到实验田边,看到了那株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野生稻。

      袁隆平来不及休息,他立即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又采集了稻花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鉴于它是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当即高兴地命名为“野败”。

      实验证明,“野败”表现出非常优越的雄性不育保持功能,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不育系本身没有花粉或者花粉败育,即不能正常的自交结实,水稻雄性不育系与水稻雄性不育保持系杂交,得出的种子下代种植仍然是不育系;水稻雄性不育系与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杂交,得出的种子下代种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杂交稻种子,也就是农民大面积生产上使用的种子。正如袁隆平所预想的那样,“野败”为杂交水稻研究,起到了打开突破口的重要作用。

      袁隆平曾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预测称,“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找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给水稻带来大幅度的增产。”

袁隆平陪同与印度育种家Ish Kumar博士在三亚考察超级稻第五期苗头组合

      1971年,来自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近百名科研人员,使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组合的回交转育。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科技人员广泛选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1973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 2004年,达到800公斤,提前一年实现二期目标。现在我们突破了亩产1000公斤,大面积推广开就会达到700公斤的平均亩产。

      “现在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更是要吃好,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些战略性的调整,要高产优质。但我有个前提,就是不能在牺牲高产的情况下来求优质,我们一定要在高产的前提下才去求优质。”袁隆平说。

      袁隆平认为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他说:“我们国家现在的粮食还不能够自足,还需要进口一部分,特别是大豆,每年要进口六七千万吨的,所以我们还是要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这个就需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了。”

      农民的荣耀

      袁隆平不仅用沉甸甸的稻穗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也为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目前,中国的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原美国总统农业顾问、普渡大学名誉教授汤·巴莱伯格称:“他用农业科学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领导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尽管农田赋予了袁隆平数不清的荣誉,但年轻一代的学子在面临学业与就业的选择时依然很少将农业放在首选的位置。

      2013年统计表明,中职农林类招生从72万人降为46.7万人,降幅为35.1%。高职农林牧渔类2012年2013年招生持平,与2011年相比降幅为1.5%。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袁隆平陪同海南省领导考察三亚试验基地

      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农村面临着几大问题。一是结构失衡:2013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已超过40%;按此趋势,到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可能达到50%。同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和低文化程度化。二是素质堪忧:由于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三是后继乏人:“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大问题,“四化”同步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农业在发展,对农业我们应该刮目相看,现在的农业都是机械化,再也不是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一切都是机械化、电器化、智能化、艺术化。”谈及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农,袁隆平觉得这也难怪,毕竟过去的传统农业是十分落后的,农村很贫穷。也正因如此,农业向机械化、艺术化的迈进,就更让他觉得欣喜。

      “农田很漂亮的,田园美,那种天然的农田很美观的,我们要对农业刮目相看,农业是大有前途的。”和农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隆平,最喜欢和大自然接触,这让他感到特别心旷神怡。以前去了农村,又穷又脏又乱,而今农业智能化的发展让农田有了保持艺术与美丽的资本。袁隆平兴奋地介绍,现在农业上有很多智能化遥控操作,比如说过去打农药是农民背个背包在那里打,而现在不同了,现在都是无人驾驶的飞机在天上喷洒农药了。

袁隆平出席中南大学隆平分院博士及硕士学生学位授予仪式

      袁隆平呼吁要建很多现代农业博物馆,“要让年轻人多来看看现代的农业是什么样的,和过去不一样了,很美好的。”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但是耕地有限,袁隆平认为唯一解决途径就是通过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产量,“这个工作需要现在的年轻人不断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地为我们国家农业现代化做贡献。”

      为此,他为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倾尽所能。

      1987年11月3日,袁隆平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奖金1.5万美元。为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将这次所得奖金全部捐献出来,成立“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会”。

      1994年6月,在纪念杂交水稻研究30周年之际,“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会”举行了首次颁奖,全国有42名在杂交水稻推广应用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同志获得了此项殊荣。1996年6月,基金会更名为“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奖励范围扩大到整个农业领域,以袁隆平业绩教育人,以袁隆平精神鼓舞人,基金增值部分还用于资助优秀中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主持的农业科研项目。

袁隆平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室试验

      11月8日,刚刚荣获2004年世界粮食奖的袁隆平将12.5万美元奖金全部捐献给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多年来,他每年都把自己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获的顾问费捐出,成立“所长基金”,用来资助年轻科研人员以及科研项目,目前累计捐款已超100万元。

      袁隆平还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续举办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养了大批杂交水稻人才。据统计,中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60多个国家,已经培训了3000多名研究、技术人员。

      “在当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经营的效益正在逐步提高,农业正在逐步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新型职业农民正在逐步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从事农业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袁隆平希望学习农业的年轻人都要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志存高远。

      “老政协人”的新盼望

      袁隆平是一个“老政协”了。1983年,他就成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从第七届开始成为全国政协常委,一直到现今第十二届。先在科技界,后来在农业界,现在是在无党派界别。可以说,见证了人民政协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的不断发展壮大。

      对于政协的认识,袁隆平坦言,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不起什么作用,后来政协越来越重要了,党中央和政府对政协提出的意见越来越重视了。“因为政协其实是个智囊团的,是智慧人士聚集的地方,他们都可以为国家建设、发展提出很好的意见。政协委员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袁隆平对记者说。

      在农业战线奋斗了一辈子的袁隆平,心里最牵挂的还是“三农”问题。2013年,袁隆平提交提案,是关于粮价的问题。“粮价是国家之基,粮价涨不得,粮价一涨就带动着其他物价都涨就会通货膨胀了。粮价也低不得,粮价低了农民就不种粮食了,国家就没粮食了,这不行啊。”袁隆平说。

      怎么办?

      袁隆平建议,政府以比较高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再以平价供应回市场。每年大概拿出个两三千个亿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我们国家财力很雄厚,这个事情可以来做的。应该以产量为标准来补贴,产的越多补贴的越多,不种就不补。

      谈起超级稻走向世界,袁隆平希望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主动走出国门。

      袁隆平算过一笔账,2014年我国在国外种植的杂交稻有55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2吨粮食。这些国家有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美国、巴基斯坦等。如果全球有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稻,能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活四亿到五亿人口。

袁隆平出席第二届隆平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袁隆平认为农业“走出去”有三大意义:第一,为世界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作贡献。第二,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第三,会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一年大概能产生几百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过去我们有很多的限制,以前为了保护资源,最好的品种不能拿出去,这样做反而自己把自己手脚给捆住了。我们现在就应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我们最好的品种,我们的龙头企业‘走出去’,国家还应该拿出一部分钱来补助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去’。”袁隆平对记者说。

      2015年8月,袁隆平去过一次柬埔寨,发现那里的粮食产量很低,原来都是3吨左右,而我国超级稻去了以后提升到了四五吨了。

      “不得了不得了!他们副首相见我,说要把我们的超级稻种植面积发展到一百万公顷。我们出去为各个国家增产很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去啊!”袁隆平兴奋地说,就像他当初投入杂交水稻研究一样。

85岁高龄的袁隆平有很多新盼望

      “要真正突破水稻的极限产量,我们要四良配套:良种、良法、良田和良态。其中‘良种’是核心,即水稻品种要好;‘良法’是手段,要掌握栽培技术方法,做好水肥管理;‘良田’是基础,土壤要不酸不碱,不板不沙;‘良态’是保障,就是生态条件要好,气候要好。”这是85岁的袁隆平下一步的打算。

      关于《使命》

      《使命》(2016 卷)已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记录了朱永新、吴双战、学诚、班禅、袁隆平、陈新滋、法蒂玛·马合木提、冯丹藜、高满堂、刘宇一、聂震宁、单霁翔、施杰、苏树辉、姚明、张连16 位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建言的事迹,描摹了一组政协委员践行使命的群像。力求通过报道委员履职故事,展现委员人生风采,体现出政协特色,宣传好政协工作。

      《使命》丛书创办于2001 年,聚焦专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委员履职故事,展现委员人生风采,于历年两会期间出版并向与会委员赠阅。

      15 年来,《使命》丛书己相继出版了13 卷,见证了近400 位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担当与成就,其中, 包含22 位全国政协副主席、80 余位全国政协常委和300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 在政协委员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得到他们的关注和支持。先后有19 位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使命》题词, 200 余位委员、明星为《使命》寄语,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为《使命》题写书名。

下一篇:2015云南审定通过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72个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