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马铃薯产业期盼黄金发展期
2016-03-03  浏览:88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6年03月02日

    “育种创新还须加强,产品研发还须加快,消费市场还须拓展。”2月25日,马铃薯产业开发高层研讨暨成果发布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作出了上述判断。

    一年前,马铃薯主食化开发战略就在这里启动。时隔一年,《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布丁蛋糕、豆沙面包、水晶奶黄酥、杏仁千层酥塔、橙皮冰冻曲奇……这些日常点心都与马铃薯全粉搭配制成,共有近40种马铃薯主食系列产品在这里展示。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介绍,战略实施一年来,科技创新已有一批成果,主食产品已有一批投入市场,主体培育已有一批好的企业,市场开拓已有一批潜在群体。

    余欣荣强调,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困难是客观的,但机遇也是难得的,在国家实施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马铃薯产业发展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关键技术先行

    马铃薯主食化这项影响广泛的战略构想离不开关键技术的前期开发和准备。实际上,农业部在正式发布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开发战略之前一年多,就已经联合河北、广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农科院相关院所组建了共10家单位、若干家龙头企业、100多人参与的马铃薯主食化项目组,全面开展马铃薯主食化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时至今日,项目组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在育种创新上,项目组根据构建的主食化品种筛选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生态区特点,结合全国各地目前马铃薯种植基础,筛选出适宜4个不同马铃薯种植优势区的18个主食化品种,集成配套一批高产优质、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模式。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小虎以华北地下水漏斗区为例,通过集成优质种薯、适时早播、地膜覆盖、保全苗、促早熟等技术,结合集雨窖、蓄水池等设施,研发了马铃薯雨养种植新技术。“同时建立了马铃薯+谷子等节水型一年两熟复种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王小虎说。

    在产品加工方面,2015年6月,全粉占比30%的第一代马铃薯馒头、面条、米粉等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陆续上市。而湖北、江西、甘肃等地还成功研制出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食产品。现在,“马铃薯全粉占比55%的馒头、45%的面条等第二代马铃薯主食产品及配套生产设备已经研制成功,并实现中试。”王小虎表示。

    中国农科院薯类食品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农产品加工所研究员木泰华透露,第二代马铃薯主食产品将在今年4月左右陆续上市。

    随着加工产品的研发不断升级,一批加工企业也被带动起来。在宁夏,马铃薯是传统优势作物,全区种植面积达260万亩,年产鲜薯200万吨。成为马铃薯主食化开发试点以来,该区共扶持12家食品加工企业,研发生产马铃薯馒头、挂面、米粉、饼干、薯饼等3大类13个主食化产品。

    加工能力待增

    主食化产品基本上是马铃薯鲜薯经过加工变成全粉之后做成的,然而,目前马铃薯全粉的价格在10000~12000元/吨,是面粉的3~4倍。

    “以全粉为原料的产品成本偏高,是马铃薯主食化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李广存曾表示。据介绍,马铃薯加工成全粉需要经过清洗、去皮、挑选、切片、漂洗、预煮、冷却、蒸煮干燥等多个程序,增加了马铃薯全粉的生产成本。

    “根据我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加工熟全粉成本过高的情况,以后主要开发马铃薯生全粉,成本会降下来些。”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戴小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而这一设想已有了尝试。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曾一春介绍,宁夏国联薯业公司已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发出马铃薯生全粉,在马铃薯馒头、挂面等主食产品中的占比可提高到50%以上。

    “目前正处在中试阶段,预计9月份上市。”宁夏国联薯业公司董事长黄志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估计投放市场的价格也在10000~12000元/吨。

    黄志福表示,目前在原料供给上,全粉型商品薯品种缺乏,生产管理上较困难;在市场开拓上,马铃薯生全粉不能仅用于主食产品,应该开发特色食品。

    据记者了解,发达国家的马铃薯加工业相当完备。欧、美、日等国家地区直接以马铃薯为原料加工的各类食品有300多种,制成淀粉、各种类型的变性淀粉及淀粉深加工产品更达上千种。美国马铃薯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6%,马铃薯食品多达90余种。

    “马铃薯产业存在品种搭配不合理,主栽品种以鲜食菜用和淀粉加工类型为主;市场挤压加剧,产业优势还未充分发挥等问题。”曾一春表示,这不仅是宁夏的现实,在全国也应该具有共性。

    戴小枫则认为,马铃薯产业化过程最大的制约就在加工环节。“过去十年,我国马铃薯全粉消费大约是40万吨,理论产能在80万吨。而以后要将1亿吨马铃薯加工成全粉,需要在全国各地部署大量加工企业,这都需要时间。”

    三产融合发展

    曾衍德介绍,马铃薯用水用肥较少,水分利用率高于小麦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分别是小麦的2倍、水稻的1.3倍、玉米的1.2倍。这样的特性使得马铃薯比其他主粮作物更适合于旱区冷凉区的土地。

    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马铃薯多种植在西部贫困地区、高原冷凉地区,既是当地农民解决温饱的主要产品,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作物。

    以宁夏为例,宁夏中南部地区海拔高、耕地资源丰富,年降雨量300~400毫米,6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在这样一个干旱区域,马铃薯作为传统的耐旱、稳产、优势作物,其水分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均居主栽作物之首。当地马铃薯主产区农民来自马铃薯产业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5。

    另一方面,“当下,粮食结构失衡、农业资源过度开发,要在深化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发展的同时,从可持续出发,拓宽主要粮食作物领域。”余欣荣说。在他看来,这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培育高产多抗性品种,配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扩大种植面积,延长产业链,打造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余欣荣强调,马铃薯主食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利益和多个环节,需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加力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发布会后,木泰华宣布了2016年度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项目组各成员单位的分工任务。与会专家希望,这项工作能实实在在地推行下去。

下一篇:春耕期间全国土壤墒情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