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杂谷”:向荒地要产量
2015-09-28  浏览:398


“张杂谷”:向荒地要产量

农民日报 》( 2015年09月28日   06 版)

    编者按

    在长达7000年的栽种史中,谷子被奉为五谷之首;在“小米加步枪”的家国史里,谷子与血脉兴亡紧密相连。

    如今,远不止这些。由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牵头培育而成的具有高产、节水、耐瘠、耐旱等诸多特性的“张杂谷”系列品种,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就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连续多年提出有关发展“张杂谷”的建议,目的就是让“张杂谷”“热”起来。

高产、节水、耐瘠——

听赵治海说“张杂谷”

    本报记者缪翼

    河北、山西、内蒙古……哪里有谷子,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就会出现在哪里。

    时下,正是谷子收获的季节,赵治海又上路了。他告诉记者,这一趟要去辽宁省朝阳市的实验基地,在那里,他和其他相关研究人员共同选育的抗锈病苗头品种熟了。“锈病是谷子生产中重要的流行性、毁灭性病害,病重地块经常绝收。”赵治海肩上的担子很重,“防治该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利用抗锈品种。”

    谷子的品种选育可谓是一个十分难啃的“硬骨头”,赵治海为什么一啃就是30多年?并将“张杂谷”推广到了全国14个省(区、市),累计推广了1410万亩。“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愿意尝试,但前提是,这件事情必须是非常有意义的。”

    赵治海所说的意义则在于:生态效益和国家粮食安全。

    耐旱品种——

    增产却不消耗地下水

    张杂谷节水,按推广2亿亩计算,较其他旱地作物每年至少可节水200亿立方米,生态效益显著

    华北、西北是目前我国缺水十分严重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如何在农作物产量不减与节水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眼下亟需攻克的难题。

    “‘张杂谷’系列品种,不用灌溉也能增产,同时几乎不消耗地下水。”这一点让赵治海十分得意,现在他们选育出的“张杂谷”耐旱性都非常好,“‘张杂谷’是一种给点水分就‘灿烂’的作物。”

    赵治海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试验数据:在甘肃敦煌年降水39毫米、年蒸发量3200毫米地区,播前只浇80立方米水,此后可一生不灌溉,配合地膜覆盖技术,“张杂谷”能达到亩产400公斤;在宁夏黄河灌区,种植“张杂谷”不用灌溉,亩产可达500公斤;在新疆和河北省黄骅市只要能种植棉花和葵花的盐碱地上,试种“张杂谷”亩产可达400公斤~500公斤。

    在接受采访的前几天,赵治海刚刚从山西省神池县测产回来。“神池县向来旱,但没想到今年实在是太旱了,当地的玉米基本绝收。”赵治海大呼惋惜,往年的5月~8月生育期,还能有个180毫米的降水量,而今年更是少得可怜,才80毫米。

    “即便在干旱年份,谷子仍可获得正常年景约70%的产量。而‘张杂谷’的适应能力还在不断增强。”赵治海庆幸的是,谷子受到的影响不算大,表现还算乐观,有地膜的依然能达到每亩600公斤,没有地膜的也能达到二三百公斤。

    耐盐碱品种——

    荒地种植变相增产

    张杂谷高产,按推广2亿亩计算,可以为国家增产粮食400亿公斤,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据赵治海介绍,张家口市农科院培育的“张杂谷”,根系发达,茎秆坚韧,叶片宽大,穗大粒满,具有高产优质、抗旱节水、抗病抗倒、抗逆广适的特性。在年降雨400毫米地区一般亩产400公斤~600公斤,是常规谷子的2倍。“张杂谷5号”更是以亩产810公斤,创造了世界纪录。

    然而,产量高到一定程度再往上提高,空间毕竟是有限的,育种难度也将成倍增加。“在试验中我们发现,‘张杂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由此决定向盐碱地等荒地要产量。”赵治海对此很得意,“这就相当于变相增产了。”

    赵治海向记者透露,他们目前已经选育出一个专门的耐盐碱耐旱苗头品种——DH3。“以后只要能种棉花、葵花的地,就能种‘张杂谷’。”

    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大丰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张传松反映,今年收了小麦后,有的地块种玉米,有的地块试种DH3,结果玉米几乎不出苗,而谷子长势非常不错。“万万没想到,不但苗势不错,而且只在播种时采取膜下滴灌的方式滴了20立方米水,中间一水不浇,产量竟然达到了200公斤以上。”

 

在海南:南繁“候鸟”赵治海

    像几乎所有育种一样,每年10月底开始到次年3月初,赵治海就会带领他的育种团队赶赴三亚,去争分夺秒,加速谷子的培育。图为赵治海在观察谷穗发育情况。   郭伟摄

在河北:种张杂谷得实惠

    近年来,河北省宣化县农业局引导农民种植耐旱、抗风性强、产量高的谷子——“张杂谷”,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据了解,目前该县种植“张杂谷”达5.2万亩,种植户年每亩纯收入达2000多元。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在内蒙古:种植大户信赖张杂谷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包冷村粮食种植大户李亚芬,今年承包的1100亩地全部种植“张杂谷”,经过实地测产预计亩产可达300公斤以上,总产达33万公斤。   王力军摄

在河南:谷穗饱满喜人

    “我种了几十年谷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谷穗,又粗又长,谷粒饱满,看着真是喜欢人啊!”河南省伊川县吕店乡赵庄村种谷子大户赵清朝手握“张杂谷8号”谷穗乐得合不拢嘴。
      王利强摄


和硕:种植面积4年翻了20倍

    刘凌云

    金秋九月,正是各种农作物收获的大好时节,眼下,在新疆和硕县,1万亩“张杂谷”开始全面收割,预计亩产350公斤,每亩经济效益可达1200元以上。

    和硕塔哈其镇祖鲁木苏里村农民龚颜军去年种植了20亩地的“张杂谷”,纯收入达到1.5万元,“张杂谷”以其管理简单、种植的低风险毅然让小龚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种植了48亩地的张杂谷。当下,通过精心管理,龚颜军所种植张杂谷可说是丰产又丰收,按合作社收购价每公斤4元钱算,龚颜军种植的张杂谷纯收入可达6.5万元,相比去年,增收不少。

    “从我前两天收割、交售看,我现在每亩达到了520公斤,毛收入达到2100多元,去掉土地承包费和土地的开支,算下来,可以净落到1300元~1400元。相比辣子和西红柿来说,今年谷子的收成特别好。”龚颜军说,“张杂谷对我们农民来说即省工又省时,还给我们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我想在今年的基础上,明年再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我们的收入。”

    据了解,张杂谷是河北张家口市农科院从1969年开始选育的稻谷新品种,具有根系发达、抗旱性强、节水、耐瘠、抗倒、高产稳产、米质特优、适口性好等诸多优点。2011年,张家口市援疆干部根据和硕县气候、水土、光热等条件并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引进了张杂谷3号、5号、10号,并在乃仁克尔乡塔塔尔进行试种,种植面积60亩,当年亩产“张杂谷”200公斤。经多次试验,张杂谷在该县种植成功并以其较好经济效益和管理简单、不愁销售等特性得到当地农民认可。但由于和硕县产量与“张杂谷”在河北种植的平均产量500公斤还有较大差距,为探索“张杂谷”在和硕县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该县农业局在塔哈其镇祖鲁门苏勒村建立了100亩“张杂谷”高产示范田,从提早播期(4月12日播种)、减少密度(亩株数1.2万株~1.3万株)着手,提高“张杂谷”的谷粒饱满度、增加分蘖数,达到增产的目的。

    今年该县“张杂谷”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在生长过程中,适宜气候加之技术管理措施的日益提高,谷子产量大幅提高,好于历年,预计今年亩产将比去年提高30%~40%。

    “张杂谷在和硕开始种植以来,从2012年到今年已经是第4年了,种植面积已经由500亩、2000亩扩展到今年的1万亩了。至于基本亩产,去年最高的是370公斤,从今年收割的情况看,现在才有两户收割,就出现了一个520公斤以上的产量,从目前老百姓的收益情况看,是非常好的,相对于其他农作物要好很多。”和硕县张杂谷合作社负责人陈学亮表示,“我们合作社也想在明年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一粒种子改变种植结构

    去年3月,山西省神池县东湖乡苍洼村村民冯永明给在太原工作的同学打电话求助,想办法找关系购买50公斤“张杂谷6号”种子。这一年,“张杂谷6号”谷种在神池县一种难求,从每斤六七十元涨到了120元。

    冯永明心里有笔账,地里种上“张杂谷6号”,寻常年景可以收获300多公斤谷子,每公斤谷子按市场4元的行情,可以最多收入1400元,如果种上胡麻,每亩地收获75公斤到100公斤,每公斤胡麻6元钱,一亩地最多可以600元。

    “张杂谷6号”生长期短,结合地膜覆盖技术,使得山西神池、偏关等冷凉县域的薄地也可以种植谷子了,并且产量还可观,加上这几年,小米价格的提高,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新增长点。

    “谷子比起其他小杂粮,产量本身就高一些,又耐寒、适宜性广。”省种子总站推广研究员姚宏亮说。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种子和农艺技术结合,改变了这些地区不能种植谷子的历史,调整了山西冷凉地区的种植结构,成为山西谷子种植面积增大的原因之一。”省农业厅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军说。

    为此,省农业部门曾经召开现场会大力推广这一种子和农艺技术结合的集成技术,提高粮食产能。

    据了解,山西忻州市偏关县于2003年引进了“张杂谷子”试种并获成功。

    农业部门数据表明,该种子适地性强,较当地谷子常规品种可增产34%左右。2011年偏关县种植“张杂谷”10万余亩,总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3%,成为张杂谷子全国种植第一县。

    2013年,种植规模11万亩,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8%,谷子直接创收1.6亿元。2014年该县以谷子加工企业和小杂粮合作社为龙头,继续扩大张杂谷子的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全县百亩以上种植户3户,50亩以上种植户77户,播种面积占全县粮播面积的1/3,而产量占到全县粮食总产的1/2,据偏关县农业局调查统计,2014年种植张杂谷的亩效益比玉米多1408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同时,偏关县政府将这一作物的种植列为一县一业加以推动,出台政策为农户免费提供地膜、种子、肥料等,大力推广优种优法、地膜覆盖、平衡施肥、立体种植、旱作节水等农业实用技术。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边陲,是黄河入晋第一县,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隔河相望。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其生产的张杂谷子碾成的小米色鲜、粒大。口感可以和历史名米沁州黄媲美。

    为此,该县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将该地生产的小米申报成为中国绿色食品,并注册了规划了“塞上香”小米、“万世德”小米、“黄河·长城·老牛湾”牌小杂粮等商标和品牌,为该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记者吴晋斌)

下一篇:厄尔尼诺翅膀会扇起玉米种子风暴吗?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