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加快种业创新驱动座谈会上,大家聊些啥?
2015-04-18  浏览:347

来源:农民日报·现代种业  微信号 xdzyzk2014

加快种业创新驱动座谈会上,大家聊些啥?

      小编说说 2011年,国务院下发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通称8号文件), 首次把种业定义为基础性产业, 也是首次提出现代种业概念,开启了种业发展的新征程; 2013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可谓是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又一剂助推剂;今年 3 月 13 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全面、 系统的重大部署, 对当前新一轮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推动种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年来相继出台三大利好政策, 共同组成了指导和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体系, 勾勒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轨迹和历程。

      4月16日,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 农民日报社和中国种子协会在京召开座谈会, 与会专家代表就“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种业创新驱动发展” 做了深入探讨, 今日, 本刊专题刊发纪念8号文件颁发4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
 

主题:创新驱动现代种业发展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

      国务院8号文件系统提出了建设现代种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开启了现代种业发展的新征程。

      第一,明确要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对于确立企业育种主体地位,构建我国现代种业市场体系意义重大。农科院高度重视“脱钩”工作,成立了种业科研改革领导小组。在脱钩上,坚持一所一方案,确保2015年底所办种子企业与课题组、与研究所主体、与事业体制“脱钩”;在配套措施上,加快种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研究、保护、转化,并协调各研究所与大型种业企业的合作,整合优质资源。

      第二,国家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础性、公益性相关学科建设,对持续提高我国种业原始创新能力具有深刻影响。农科院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在作物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等领域,支持59个种业基础研究团队开展长期稳定研究。牵头开展了小麦棉花黄瓜等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发掘了一批有重要农艺性状的新基因,小麦多倍化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等多项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相关学术性成果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8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奖。
第三,国家调动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政策规定,有利于打通种业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的通道。农科院组织作科所、蔬菜所、水稻所参加国家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试点改革,通过给科研人员“赋权”和“让利”,极大激发创新热情。“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去年8月13日正式挂牌启动,3个试点所的种业科技成果首次在交易平台上公开交易,金额达1972万元。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几项工作:一是加快实施权益改革试点工作,创新成果权利分享机制,拓展成果转化渠道,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二是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作用,在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作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突破、生物组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开展协同攻关和集成创新;三是强化种业科研支撑条件建设,新建国家作物种质库、作物基因资源与分子设计等种业创新平台,统筹建设一批专业试验基地,为种业试验研究、鉴定展示等提供条件支撑。

主题:创新要素向企业聚焦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郭玮

      发展现代种业、 建设种业强国, 归根结底要靠一批竞争力强的种子企业把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 我国80%以上的育种人才、 资源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整合种业创新要素, 促进种业创新要素向企业聚焦, 是种业体制改革的关键。但这一过程在实践中也并不一帆风顺, 必须减小阻力、 加大推动、 增强吸引力, 多方面着手, 促进种业创新要素合理流动。

      减小阻力, 就是要最大限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促进种业人才合理流动、 创新成果优化配置。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育种科研人员对到企业工作有顾虑, 就要改进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在人才考核、 职称评定上允许他们享受特殊待遇,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利用国家拨款发明的育种材料、 新品种和技术成果,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机制, 强化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 不能让它们束之高阁。

      加大推力, 就是要最大限度调动种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性, 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主动对接。深化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研究人员权益比例改革试点工作, 推动种业科研成果上市公开交易或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 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让各方从中得到好处, 特别是让种业科研人员 “名利双收”。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 推进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 高等学校 “1+N” 协同创新, 建立用企业市场需求 “倒逼” 良种研发的新路径, 收益按比例分享, 实现效益最大化。鼓励种业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为其提供融资、 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增强吸引力, 就是要最大限度强化种子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为企业主导创新创造条件。国家各科研计划和专项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支持, 新布局的种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倾斜, 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大型科研仪器、 专利基础信息资源、 国家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等向种子企业开放共享。开展种业研发活动后补助, 发挥财政科技投入 “四两拨千斤” 作用, 调动种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大对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提高侵权成本、 降低维权成本, 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主题:科企合作是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

      当前, 正是农业生产的转型期, 规模化建设的速度很快, 规模也在加大, 迫切需要适合机械化栽培、 收获的品种, 这样对提高每亩生产效益、 提高农民的收入、 增加产值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 开展了玉米大豆两个项目的科研攻关试点工作, 玉米机收品种的选育是攻关的重要部分。这个攻关队伍体现了这样一个模式: 组织熟悉市场、 贴近农民、 有竞争力, 但缺乏科技资源的企业, 与有育种材料、 技术和人才优势, 但由于实行课题组制的育种模式, 力量分散、 低水平重复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合起来, 发挥各自的潜力, 开展联合攻关。这正好适合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客观需求, 现在已经开始实施了,特别是玉米已经任务落实到位了。

      我个人向来主张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跟企业很好地合作, 但怎么合作, 国家的推动力很重要, 这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实际上, 国外一些国家起初也是以科研院所或者大专院校为研发主体, 慢慢地过渡到了以企业为中心。现在, 美国已经形成了几个大型的企业, 主导了大部分但不是全部的研发过程。今后, 我国种业要发展壮大, 就要真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通过种子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提升, 来推动种业的发展。

      但是, 问题来了, 种子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靠什么?一是靠企业自身的投入, 储备大量人才, 从而提高种子研发能力和水平; 二是和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很好地合作, 由过去重点面向生产实践, 逐步提升研发水平, 向高端的、 非基础性的研究转化, 为种子企业的科研工作培养人才提供资源, 进而提供科技支撑。另外, 我们还在培养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举办了全国性的培训班。“竞雄玉米育种学校” 把全国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 把玉米研发的最新信息、 最新技术传输给大家。同时, 也组织种子资源的交流和交换, 建立了一个合作很好的基础和机制。通过培训, 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的资源跟企业能够更好地沟通, 我们定立了一个有偿的交流协议, 每年都有交换。从人才培养、 资源交换和技术提供这三方面来推动科企合作, 壮大企业的研发实力。

主题:种业发展思路清措施实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


      2011年4月10日, 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目的就是要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 通过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回顾4年来的工作历程, 现代种业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确, 措施越来越具体, 成效越来越显著。加快种业创新驱动发展, 建设种业强国, 关键要信念坚定、 思路清晰、 措施具体。

      一是健全市场导向机制, 不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种业技术研发方向、 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市场需要什么品种, 就选育什么品种, 什么技术能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就支持发展什么技术; 扩大种子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话语权, 使其真正成为种业技术创新决策、 研发投入、 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 组织开展科企合作, 企业要担当创新主体责任;积极出台促进企业创新的扶持政策, 积极利用种子工程、 生物育种能力建设和商业化育种等项目持续支持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建设。

      二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实行严格的品种权保护制度。加快推动 《种子法》 修改, 重点围绕提高种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鼓励自主创新, 严格市场监管, 完善种质资源保护、 新品种保护、 生产经营许可、 法律责任追究等法律规范; 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 推动出台非法经营罪的司法解释; 尽快启动农作物品种DNA身份鉴定体系构建工作, 构建全国统一的品种身份查询平台; 开展打假护权行动, 强化部门联合, 突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

      三要落实政策措施, 推动种业科技人才、 资源、 信息向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流动。落实农业部、 科技部、 财政部出台的 《关于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机构与完成人权益比例和权属约定等权益比例试点, 依托中国农科院建立成果交易平台, 推动成果确权公开交易。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种业骨干科技人员保留原单位待遇, 采取兼职、 挂职、 参与项目合作等方式到种子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可在企业领取报酬; 种子企业可采取股权奖励、 期权分配、 技术入股等方式激励事业单位骨干科技人员。

主题:主流媒体应有担当

农民日报社总编辑孙林

      实施创新驱动种业发展, 是决定我国农业现代化成败的重大战略。作为面向三农领域的主流媒体, 农民日报是民族种业成长壮大的见证者、 记录者和推动者, 我们与民族种业的发展一路同行, 紧跟创新驱动种业发展的节奏, 既关注宏观政策体系的构建, 又紧盯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实现; 既关注权威专家的新闻事件, 也关注基层实践中的微观个体, 在把握导向、总结规律、 树立典型、 营造氛围等方面, 承担着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

      创新驱动种业发展的主体方——种业科技工作者和团队,是报纸持续关注的群体。在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的具体指导下, 我们与中国种子协会联合评选的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就是这个群体的典型代表, 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中国农业科研的制度革命》、《水稻人生沉甸甸亮闪闪——追忆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和 《将创新大旗高高擎起——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艰苦奋斗创业、 创新驱动发展” 纪实》 等一系列重点报道, 不只感动着采访团的每一名成员, 更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反响强烈。

      创新驱动种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种子企业, 是报纸的重点服务对象。4年来, 我们紧紧围绕国务院8号文件提出的 “以企业为主体, 开展商业化育种” 的理念, 一方面, 为企业做好服务。为紧密配合三部委打假行动、 结合骨干种企需求, 2014年6月, 我们与中国种子协会共同推动种子企业维权, 成为种业打假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去年以来, 我们持续跟踪报道了5起重大案件, 对种业市场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舆论作用。另一方面,为企业发展鼓劲。

      创新驱动种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农民, 是我们报纸的立足之本, 力量之源。我们始终以农民利益为最大利益, 以农民需求为最大需求。去年底, 我们接到黑龙江农民电话, 说当地每晌地玉米产量最少减少一半, 损失在1万元左右, 第二天即派出记者到当地采访, 写出 《“白袋种子” 千万不要买》 的报道, 并协调各方面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接下来, 农民日报将把握需求导向、 人才为先、 遵循规律、 全面创新的宣传重点, 持续为农业科技的进步、 创新驱动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主题:做好服务 促进创新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秋

      国务院8号文件是里程碑性的, 吹响了建设中国现代种业的号角。我们协会组织会员积极贯彻8号文件: 一是促进中国种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通过企业信用评价, 4年来有342家企业获得并保持了A级以上的信用等级, 构成了中国种业信用体系的框架。二是促进科企合作, 通过调研, 总结出了五种模式,《农民日报》 也进行了宣传。三是促进兼并重组, 在投资公司和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四是支持科技创新, 办培训班, 现场交流观摩, 到国外去培训、 考察, 请国外专家来交流。

      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是8号文件后又一个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大号政策。种业的战略驱动发展, 协会要积极做好服务, 大力促进创新:

      一是体制创新。重点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特别是民营企业和科研单位办的企业, 应尽快进行股改。在股改时, 积极倡导企业高管和研发骨干持股, 研发骨干可以用成果入股, 这样有利于调动高管的积极性,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倡导在科企合作基础上, 用股份制形式固定科企关系, 把合作变成合伙。

      二是机制创新。主要是管理的创新, 处理好企业内部管理统和分的关系。兼并重组应向更高层次发展, 不能仅满足于报表的合并, 更要注重研发的整合, 发挥整体优势。同时, 要倡导和创造一个积极向上、 有社会责任心、 有民族责任感的企业文化。

      三是科技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要靠人, 当前的重点是在业内创造一个高度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发明的氛围, 不只是在口头上和文件里, 要落实到具体待遇和股份上。多数企业科技创新靠科企合作, 要从长计议, 创新合作方式。研究科研人员进入企业的途径和政策障碍, 向政府及时提出政策建议。

      四是加强种业信用体系的创建。在继续信用评价的同时, 当前重点是销售的种子可追溯, 标签说明全面真实敢负责。企业要有责任感, 做到种子质量问题敢担当, 意外自然灾害可商量。品种说明要学药品说明书, 这样出了问题免冤枉。保护创新必须打假, 要配合政府执法部门大力打击套牌侵权,切实保护品种权, 孤立害群之马。

主题:多地合作 打造种都

北京市农业局局长吴宝新

      北京市政府借8号文件之力, 拨出经费设立了亿元专项资金, 从2012年开始, 扶植在京的企业、 基地发展, 北京的种业基本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发展体系, 也就是科技、 创新、 研发在京, 生产在外地, 销售的目的地也在外地的两头在外, 一头在内。一些大的科研单位, 种业企业都到北京来落户, 世界种业诸强有多家在北京设立了研发机构。

      北京的种业将是北京农业最有力的支柱。北京的地不多,休闲观光农业占很大比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人们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越来越高, 北京在这方面已经居于领先地位, 代表着一定的发展方向, 未来农业看北京, 在这一点上, 北京的农业、 种业都具有相当高的起点和战略地位。

      北京市领导在调研农业、 种业的时候, 指出北京未来可能有两个井喷, 一个是中关村的科技创新, 一个是种业的创新。市委、 市政府对种业非常重视, 农业发展中种业的地位更加坚固突出, 8号文件对首都农业发展确实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还是种业先行, 实现种业、 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北京农业的核心是调粮保菜。北京农业的框架结构, 保的是蔬菜, 保的是首都的 “菜篮子”, 要把粮食适当地调下来, 适度增加蔬菜种植面积, 这就要求有众多优质高产品种, 而且北京市缺水严重, 这些品种还要有耐旱节水的特性。

      继续落实8号文件, 109号文件, 是北京种业发展的二期规划。为了真正把规划落实, 市委、 市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出台新的政策措施, 在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去建功立业等方面, 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突破。在部分科研院所、 企业实行的创新驱动的成功预示着北京种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高速的发展和显著的腾飞。

      去年, 京津冀多地多领域合作成为未来北京发展农业的大环境, 种业率先而动, 河北、 天津、 北京三地农业部门签订了京津冀一体化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的意见。具体内容包括, 关于三个区域农作物品种的试验、 示范、 推广, 一地认定即等同于三地认定。对于企业, 对于科研单位这确实是大大的利好, 是实实在在的便利。我们将抓住 8 号文件、 109 号文件给我们带来的机遇, 切实把北京种业做大做强, 使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种业之都, 为北京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主题:担当责任 引领发展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学工

      中种集团是我国第一家种子企业, 也是唯一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央企。我们从贯彻国务院有关政策、 担当种业发展历史责任、 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发, 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在武汉投资建设了中国种子生命科技中心。目前, 中心已聚集了包括院士、 千人计划专家在内的专业人员近300名, 构建了商业化育种科研管理体系, 创制出一批专利技术和选育出一批材料和品种, 并且正通过合资合作把全球的优质玉米种质资源和技术逐渐向国内引进。

      二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并购重组, 不仅壮大了企业规模实力和强化了作物经营的薄弱区域, 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纽带使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同时, 在合资企业健全完善八大管理体系, 尤其强化风险控制能力, 在业内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三是探索推动产业创新。我们一直在农业发展战略框架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中谋划创新, 试点开展种粮结合、 种肥药金融服务一体业务, 将种植大户、 合作社、 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组织、 农产品生产企业、 消费者纳入种业的产业创新链中, 满足绿色农业发展需求。

      下一步, 中种集团将努力在科技创新、 机制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三方面树立标杆, 选育推广一批绿色、 稳产、 多抗、 优质的农作物良种, 为我国建成种业强国,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 建议国家对种子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则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给予支持, 打通创新要素在产学研间流动的束缚与障碍; 加快推动制种保险和农业生产保险, 促进种子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主题:种业基金助力创新驱动

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祝顺泉

      种业基金注册成立, 本身就是种业改革创新的产物。其特点是: 一是专注于种业的长远发展, 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进行科技创新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二是政府引导, 企业参与, 形成合力。三是市场化运作。基金以股权投入方式对企业进行投资, 只参股, 不控股, 与企业的利益完全结合在一起。
到今年3月底种业基金共批准投资项目13个, 投资规模5.8亿元。从项目的分布看, 一是参与隆平高科、 农发种业的增发, 进而参与这些企业的对外并购。二是参股江苏红旗种业、 河南秋乐等重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提高种业科技、 管理品种创新能力; 三是与中种集团、 金色农华、 顺鑫农业等进行协同投资, 支持广东金稻、 山东鲁研等企业与科研院所脱钩,促进人员、 品种、 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企业流动; 四是投资爱种网和江苏、 安徽的地方种业基金及科技部的种业基金, 支持种业销售模式和种业投资体制的创新。

      今后, 我们将进一步找准种业基金扶持的领域和环节。在工作思路上, 坚持专注于种业领域, 扶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 做专做精, 做优做特。在项目选择上, 继续支持一些重点骨干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鼓励这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改造升级。支持种业基地公司, 鼓励按照商业模式对制种育种基地进行管理;支持科研院所与种子企业脱钩;支持具备条件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平台企业。在投入机制上, 利用股东方的优势, 与财政、 金融部门密切合作, 积极探索股权投资、 银行贷款、 财政贴息联动的投入机制。

主题:开启自主创新新格局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远柱

      在 “开发一代、 储备一代、 研发一代” 的创新思路指引下,隆平高科杂交水稻、 杂交玉米的商业化育种模式不断成熟,育种规模不断扩大, 水稻、 玉米新组合年测配规模分别超过3万个和 8 万个, 2014 年隆平高科系统参加各级区试品种 226 个次, 其中推荐参加国家区试水稻品种 34 个, 通过 26 个, 通过率达76.5%, 远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引擎。隆平高科作为中国种业的领跑者, 必须用全球化视野规划未来十年的发展, 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还要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为此, 我们将继续坚持并强化 “聚焦种业” 战略, 集中力量做好主营业务, 尤其是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等核心业务。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力争到 2020 年达到销售收入 10%以上, 力争研发规模及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种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 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 需要相关政策、 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落实, 例如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种业创新体系中的分工与协作; 支持种业龙头企业主持、 承担政府农业科技项目, 扶持企业建立高水平创新平台; 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强化对 “实质性派生品种” 的保护; 尽快出台种业领域研发后补助政策, 以新品种推广面积作为品种研发经费后补助依据, 推进种业企业建立以市场和产业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加快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 确保相关政策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 有序向企业流动。

主题:为粮食安全提供强支撑

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继军

      2012年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2013年被评为 “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秋乐” 商标被认定为 “中国驰名商标”。2014年8月成功登陆 “新三板”, 并引入了现代种业发展基金1亿元, 正式进入资本市场。

      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连年保持在6%以上。“十二五” 以来, 秋乐种业自主研发的玉米品种 “秋乐 218”、“郑单1002”, 小麦品种 “秋乐2122” 已先后通过省级以上审定, 有望近期国审。联合选育的宇玉30去年已通过黄淮海国审。目前有50多个组合在各级试验中。

      公司与河南省农科院开展深度合作, 开展商业化育种; 公司作为牵头单位, 与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签署了 《关于提升种业育种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战略合作计划》; 通过参股成立了中玉科企联合(北京)种业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玉金标记(北京)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共享种质资源、 研发平台、 人才技术,另外, 秋乐种业还与国内外多家种企开展了广泛交流与合作。

      今后, 公司将继续贯彻落实8号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文件精神,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逐步夯实企业自主研发后劲。

      随着国家 “一带一路” 发展战略定位, 以及中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区位地理优势, 公司将开辟中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种业市场。
建议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面主导, 对全国区域内或省域内优势种企进行整合, 通过进一步资源整合, 加快培育具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大型种子企业。

主题:知识产权保护要落到实处

天津德瑞特种业公司董事长马德华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现代种业发展的好政策, 全社会都感到中国种业的春天到了, 德瑞特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吸引优秀人才, 形成优势团队, 加大科研投入, 建立育种系统, 自建繁种基地确保市场供应, 建立办事处销售模式, 以服务促销售, 保护产权, 树立良好品牌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好的品种要有严格的繁种制度和体系作保障, 为此, 德瑞特从2011年即建立了其独有的、 封闭繁种基地, 德瑞特员工控制种子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将良种繁育置于完全控制之下, 种子质量有了100%的保证。

      新形势下就如何保护企业提几点建议:

      知识产权保护要落在实处。目前蔬菜种子新品种研发时间太长, 一般 5 年左右能完成, 而品种生命周期也就 5~7年。目前侵权违法成本偏低。建议侵犯品种权入刑按盗窃罪论处。

      落实税收优惠。目前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在各地落实情况不同。“企业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免税所得, 是指企业对农作物进行品种和育种材料选育形成的成果,以及由这些成果形成的种子 (苗) 等繁殖材料的生产、 初加工、销售一体化取得的所得”。其实已经说得非常清楚, 但有的地方税务部门还是继续征税。希望媒体呼吁全社会关注种业、支持种业, 形成良好氛围。

      建议尽快实施种子质量保险制度。种子质量问题可由种业企业设立质量基金解决。

主题:当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江苏省种子站站长邹芳刚

      坚持实行规划, 坚决推进改革。8号文件出台之后, 省政府除了出台一个实施意见外, 还制定了一个种业的建设规划,这个规划规定了我们的改革分三步走,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小步快跑。

      坚持全面改革, 激发企业的活力, 保证改革不出短版。近两年按照农业部种子局的部署, 全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从整体上多角度、 全方位把江苏种业改革推向更高的层次。

      坚持扶优扶强。我们江苏具有多元化的企业支持体系。每年省财政斥巨资支持企业创新。我们的指标很简单, 你发展了就支持, 你不发展就退出。2011年江苏有种企300多家, 现在150家,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下一阶段我们对推进改革有几点想法: 第一, 在全面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新理念上要有突破。种业改革到了深水区, 体制的问题, 品种的问题都不容回避, 要解决问题就要加强研究, 然后形成共识, 通过新的理念建立新的体制。第二, 我们的改革坚持又破又立, 只破不立不行, 只立不破也不行。当务之急是监管好市场。在充满假冒伪劣的市场里面, 培育不出强企业、 好产业。第三, 以推广应用作为评价科技成果的唯一标准, 我们现在合作的方式没有针对性。很多企业把这个钱变成利润了, 没有投到创新上。现在要改变投资方向, 通过政府的引导, 真正建立起一个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充分协作的体系。第四要加快培养下一代育种家和企业家。创新驱动关键是人才驱动。要想尽一切办法, 调动目前一线的育种家和企业家的积极性, 更为关键的还要做好前瞻性的布局,给有理想有能力的育种家、 企业家打造一个好的平台。

主题:多提供农民喜欢的品种

山东临邑市种粮大户、 2011年 “山东粮王”魏德东

      我是来自山东临邑的普通农民, 我目前种地三千多亩,连续多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我们和山东种企合作, 主要种植生产玉米。同时也积极和科研院校合作, 德州市农科院和山东省农科院都在临邑建立了示范基地, 山东农业大学成立了教学科研就业实验基地。从2013年开始。我们连续两年承担了省农科院的玉米花生试验项目。连续两年成功举办观摩会。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与科技创新是分不开的。在承包基地初期, 当时的品种有的不抗倒, 有的品种不抗病, 造成减产。后来我们和山东登海种业合作。抗倒伏, 抗病虫害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这些品种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

      除了好品种, 我们和科研部门, 科技人员合作还获益于种植技术上的创新。新的种植技术既节省种子, 又节省人工。原来地承包出去, 田间管理费时费力。现在种子纯度高, 发芽率高, 单粒播, 降低了用工的成本, 产量提高了, 收入自然增加了。而且玉米收获的机械化程度高, 更有完全采用籽粒机收的, 收玉米就像收小麦那么简单, 这样, 劳动力大大解放了, 我们的种植面积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原来玉米收获后的处理是一个大问题, 脱粒前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晾晒, 在晾晒过程中遇到阴天下雨就容易发生霉变。霉变的粮食做饲料也没人愿意要, 即使有人要, 价格也会压得很低。我们种粮大户, 对早熟, 脱水快, 抗倒扶, 适用新技术的品种特别欢迎。如果品种产量高, 但是不抗倒, 生长后期倒伏了, 机器用不上就麻烦了, 希望专家和企业多从这方面为我们考虑, 解决我们的困难。

      摄影:刘刚      整理:王蔚萍 缪翼      编辑:李国龙

下一篇:免耕播种技术前景广阔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