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转化科研成果让农民得实惠
2014-10-21  浏览:114

      本报记者赵卫东

      “如何开创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促农民增收、增效,是广大农民迫切愿望。希望徐州农业科技部门推广实用成果和先进技术,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送科技下乡。”近年来,市作风办、徐州农科院不断接到广大农民朋友反映上述问题。

      据介绍,徐州农科院曾荣获棉花、甘薯、花生三项国家发明奖专利。该院一直承担着甘薯、水稻、棉花、花生、小麦等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研发工作。设在该院的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主要从事甘薯生物技术、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与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和部、省、市下达的甘薯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课题73项。其中闻名中外的“徐薯18”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一直是国内甘薯生产的主体品种。该所培育的“徐薯22”鲜产5405.1公斤/亩,干产1561.6公斤,创出全国甘薯薯干高产新纪录;“徐紫一号”紫薯市场需求量大,消费者喜爱,成为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贾汪区江庄镇甘薯种植大户袁起介绍说,过去由于品种落后,产量一直不高,自从与甘薯研究所合作后,引进“徐紫一号”和彩色花生,利用合作社形式,推广种植“徐紫一号”紫薯,每亩收获1500公斤,每公斤零售价6元,比常规甘薯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合作社给甘薯注册商标,同时销路已经打开,全镇已推广甘薯种植达到1500亩。如今专家又建议种植甘薯叶,每亩产量可达7500公斤,零售价6元/公斤。仅甘薯科种植年收益在365万元。

      该院王健康研究员从2007年开始负责水稻新品种选育,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们用6年时间,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新品种选育,选取抗病、抗虫、高产基因,导入到目标品种中,使新品种具有抗病虫害、高产特性,先后研发出“徐稻3号”、“徐稻5号”、“徐稻8号”、“9优418号”、“69优8号”、“68优201号”。

      以“9优418号”杂交粳稻为例,每亩可收获700公斤至750公斤,高产田可达800公斤,比常规稻增产30至50公斤,亩增收100元至150元。

      10月11日,记者随同市作风办工作人员和评议员来到大庙镇东贺村7组,看到种粮大户张孝夫正在开镰收稻。张孝夫向评议员介绍说,今年引进农科院水稻新品种“9优418号”、“徐稻5号”杂交粳稻,种植300多亩,亩产平均700多公斤,每亩增收200元以上,共增收6万元。

      王健康向评议员介绍说,“9优418号”等杂交粳稻新品种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进入大面积示范推广,年种植面积已达200万亩,被评为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徐稻3号”以徐州为中心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累计4000万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州农科院副院长杨峰表示,甘薯学科面向全国服务,加快“徐薯系列新品种”在徐州市乃至全国甘薯主产区示范推广,年推广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稻麦学科面向苏北服务,选择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4市的26个县区作为定向、定点科技示范县,为当地稻麦产业发展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栽培技术示范及高产、超高产创建工作。“徐麦33”今年6月在省种子站组织的100亩高产示范方现场实打验收中,实收亩产741.24公斤,其中2.913亩的测产点达到753.53公斤/亩,刷新了我省小麦单产记录;新兴学科面向徐州服务,在根茎类蔬菜和优质果品等区域特色新兴学科领域,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在徐州市5县(市)及铜山区、贾汪区推广省院系统自育的辣椒、番茄、甜瓜、葡萄等优新品种20余个,推广种植新技术30余项,累计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培育种植大户100余户,带动项目区农户亩均增收1000元,让农民真正得到科技成果的实惠。

下一篇:农民种三百亩南瓜全部绝产 记者调查问题种子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