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水稻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研究成效喜人
2014-10-15  浏览:249
    10月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承办的双季晚稻综合技术集成示范现场会在江西省珠湖农场举行。现场集中展示了双季晚稻生产从品种选择、育秧、田间管理到收获的7项关键技术,与会领导和专家对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攻关取得的喜人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当前,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刚性增长,而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潜力不大,增加化肥、农药、劳动力等物质投入提高产量又受到环境和成本的抑制。新形势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必须更加重视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必须更加重视技术集成、协同攻关,建立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分析道,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中国农科院从2013年开始启动实施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模式研究。陈萌山进一步分析道,开展这项研究,一方面体现了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问题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保谷物基本自给,水稻要承担重担,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水稻必须绝对安全。在高起点上实现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科技必须走在生产的前面。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科研国家队的职责使命的体现。政府科研部门是国家的科技战略力量,必须解决国家的战略问题。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要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带领中国农业科研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长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在观摩现场,项目组专家一一介绍了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广两优7203”“广两优7217”“内2优111”和“中浦优华占”的特点,以及水稻好氧栽培技术、机插水稻轻型无土基质育秧新技术、植物免疫诱抗剂、“粒粒饱”增产技术、高产低碳机械化稻作技术、激光耕整地技术、适合统防统治的田间管理技术等7项核心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效果。


    据项目技术总负责人、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介绍,在中国农科院党组的统一部署下,水稻所从去年开始,围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联合院作科所、植保所、农机化所、资划所、环保所,并与当地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部门协作,全力推进水稻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和示范。在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水稻生产大省建立了100亩、500亩和1000亩等不同规模的示范展示基地,既集成展示成熟配套技术,也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做到成熟一套、推广一套,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各方很高的评价。

    据珠湖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该场启动双季晚稻综合技术集成示范以来,短短3个多月,已有58批次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现场考察,示范展示效果好,深受种粮农民欢迎。陈萌山听后十分高兴。他说,今天的现场会,家庭农场等新型种粮主体看得很认真、问得很仔细,充分说明了他们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渴望,也说明了水稻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的初步成功。


    陈萌山认为,今年水稻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取得了3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水稻无土基质育秧技术取得初步成功。近年来,工厂化旱育秧发展较快,但发展旱育秧需要大面积取土,不仅关系到稻田土壤肥力的培育,而且关系到环保、土资源利用等问题。水稻所研发的无土育秧基质,60%的成分来自于农作物秸秆,40%源于天然矿物质,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潜力。二是形成了3套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示范点根据品种和环境特性,将7项技术组装配套成3种模式,实现了“早稻+双季早熟晚稻”产量超过1200公斤,“早稻+双季晚熟晚稻”产量超过1300公斤的基本目标。三是水稻增产和节本效益显著。采用集成技术的田块比当地主栽品种使用常规技术亩均增产100公斤左右,增加收入最高达235元;同时,每亩比常规技术节约物化投入50元左右,减少人工投入成本约200元,每亩增加总效益近500元。

    陈萌山指出,水稻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带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启示:第一,它充分显示了技术集成的增产作用。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情况下,单一技术突进实现单产提高很难持续保持发展,必须更加重视技术集成、协同攻关。南昌鄱阳示范点,集成了我院水稻所、作科所、植保所、资划所、农机化所、环保所等6个研究所的技术,还结合了地方现有的技术,比常规种植模式增产10%。第二,它充分显示了技术集约的增效作用。持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必须要做到持续增加效益、降低成本,做到增产增效并举。鄱阳水稻示范点,每亩比常规技术节约物化投入50元左右,节约人工成本100-200元,每亩节约成本近250元。第三,它充分显示了政策和技术匹配的综合作用。持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必须要做到技术、政策和行政措施相配套,真正做到发挥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第四,它充分显示了全程机械化的引领作用。品种和技术要服从、服务于机械化,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和必然要求。针对育秧和栽插两个薄弱环节,示范了无土基质育秧+机插秧+统防统治+机械化收割技术模式,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第五,它充分显示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由水稻所育成的高产优质新品种,配套植保所、资划所等5个相关研究所研发的新技术,通过江西红一种业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最后将综合技术集成示范点落实在水稻主产区鄱阳湖的珠湖农场、种田大户、农民合作社。不仅缩短了技术研发到生产应用的直线距离,还大大节约了新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时间与空间,减少了技术转移过程的诸多中间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成本。第六,它充分显示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作用。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新技术应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国农科院在江西鄱阳、广西南宁、湖北浠水、湖南赫山4个传统双季稻区分别布置了不同规模的示范点,研究总结不同规模条件下水稻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效果,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这6点启示,就是我国水稻生产的技术路线和生产方式:技术集成、技术集约、政策匹配、农机配套、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和适度规模种植。这一技术路线符合我国国情、农情,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就下一步的工作,陈萌山要求,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突破水稻生产技术瓶颈。全院相关研究所,要立足未来5-10年我国水稻消费需求,确定重大命题,组织联合攻关,加强突破性新品种选育以及全程机械化、肥水药高效利用、防灾救灾、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单项技术研究,为实现更高增产增效目标提供技术储备。二要组建创新联盟,不断完善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要联合优势科研单位特别是省级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组建增产增效模式攻关联盟,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形成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新局面,加快研究确立一批从品种选择到育苗移栽、肥水药管理和收获的全生育期的高产高效综合技术模式。三要增强示范性,发挥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的引领作用。要根据典型生态区和粮食主产区,合理布局示范基地,长期固定示范展示;要根据不同生产阶段、不同农时生产需要,对地方政府、推广部门、种业企业、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同步示范展示,实现全过程可示范、全过程可参观、全过程可学习。四要建立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示范展示水平。成立院增产增效模式研究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增产增效模式研究作为战略任务长期开展下去;走在国家需求的前面,根据农业部高产创建总体安排,制定技术方案,集成国内最先进的品种和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展示和未来新技术的储备研究;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确保任务目标落实,更好支撑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工作目标的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中国农科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魏琦,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巡视员陈友权、科教司副巡视员杨礼胜、种子局处长吕波,以及来自中国农科院、江西省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了会议。(通讯员 章蓉蓉)
下一篇:江津区农业委员会蚕豆种子采购结果公示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