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国产抗虫棉 20年领航之路 国产抗虫棉"逆袭"
2014-07-14  浏览:164

 

    李飞制图

 

    资料图

    本报记者 缪翼 见习记者 李国龙

    曾经,美国科学家研究了60余年、我国科学家研究了30余年,一直未能攻克棉花三系应用研究这一技术难关。如今,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在我国河北、河南、湖南等省大规模推广应用。

    曾经,抗虫棉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无可奈何地被“千呼万唤始出来”。如今,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在棉花产业发展的持续较量中,大大方方地被推向产业化最前沿。

    今年是国产抗虫棉研制成功20周年。20年间,抗虫棉从无到有,从美国品种垄断到独立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抗虫基因,从单价基因抗虫棉到双价基因抗虫棉再到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国产抗虫棉用20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引领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国产抗虫棉逆袭而上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育种家利用抗虫棉种质培育国审、省审品种240多个,至今累计推广5.6亿多亩,减少农药9000多万公斤,为国家和棉农累计增收900多亿元,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95%以上。

    1992年,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连年大暴发,皮棉减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棉农“谈虫色变”。原本种植期喷洒两三次的农药,由于一遍遍打农药产生了抗药性,接连喷洒20余次也不见效果;很多棉花区棉农在给棉花喷施农药时中毒身亡;因施药过量土壤受到极大污染,稻田无法正常耕种……

    与此同时,本可以“救火”的美国孟山都公司企图占领我国植棉市场,提出苛刻条件,以谈判破裂告终。

    内忧外患之下,我国“863”计划将“转基因抗虫棉研制”列为重大关键技术项目进行攻关。

    “抗虫棉纯属是被逼出来的。”中国抗虫棉之父、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提到此仍心有余悸,“依靠民族自主创新的成果和抗虫棉产业化体系的建立,才是制胜的法宝。”

    自此,抗虫棉在郭三堆的心里开始萌芽。他带着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一场至今长达20年的国产抗虫棉分子育种革命。

    为了让棉花种植强国东山再起,让棉农尽快摆脱噩运,郭三堆24小时不离实验室,潜心研究。1994年,单价抗虫棉(具备Bt杀虫蛋白)诞生;1996年,双价抗虫棉(具备Bt和CpTI两种杀虫蛋白)研制成功;1999年通过安全评价并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9省区得到推广,广大棉农亩均增收节支200元以上;2002年,融合抗虫棉研育成功,并于次年进入安全评价并获得生产试验;2005年,高产、高效、高纯度、低成本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体系研制成功,通过转基因技术解决恢复系恢复力不强的问题后,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问世。

    国产抗虫棉的研制成功,不仅打破了抗虫棉主要依赖美国进口的局面,保护了棉农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提升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转基因技术+三系法实现增产又抗虫

    转基因技术与三系杂交法的结合,让“既增产又抗虫”成为可能。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制种程序简便,制种产量比人工去雄杂交提高20%,效率提高40%,成本降低60%以上,而且纯度可达100%,适合大面积制种。

    “自从推广抗虫棉以来,我国再也没有大面积暴发棉铃虫灾害。然而,如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人工投入、增加棉花产量、促进棉花产业稳步发展,引发了我的新思考。”郭三堆的研究从未停止。

    郭三堆介绍,三系法包括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实际指的是雄性不育系,也就是说可以用不育系作为母亲,保持系和恢复系分别作为父亲,但保持系和恢复系各司其职,保持系用来保家族,恢复系则用来卫国家。不育系和保持系结合还会生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不育系可以继续作为母亲,保持系可以继续保持家族的优良性状,继续传宗接代。不育系和恢复系结合则会生出杂种一代和恢复系,杂种一代用作地里的种子,形象的说就是保生产、卫国家。“与人工去雄杂交、两系杂交方法相比,三系法可以更好地克服前两种技术耗工多、成本高、规模受限、纯度难保证、生产应用风险较大等不足。”郭三堆说。

    “但三系杂交法之前一直存在恢复系恢复能力不强的问题。”基于此,郭三堆想到了将转基因技术与三系杂交法相结合,让“既增产又抗虫”成为可能。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邯郸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联合攻关,采取基因工程、遗传转育、基因聚合、免疫试纸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技术集成及优势互补策略,创造出了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转抗虫基因的保持系、不育系和强恢复系;首次在国际上创建了“三系抗虫棉分子育种技术新体系”,有效地克服了国内外其他三系杂交棉无抗虫性、不育性不稳、恢复力不强、杂种产量优势缺乏而不能应用于规模生产的世界性难题。

    2005年3月,银棉2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并应用于生产的优质、高产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品种,标志着我国抗虫三系杂交棉育种技术体系已经成熟,意味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应用抗虫三系杂交棉的国家。

    找准突破口快速大面积推广

    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生物育种研究项目推广后,每年新增皮棉80万吨~100万吨,增收100亿元~12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江流域棉区。以种子产业化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产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品种的推广面积是当务之急。

    抗虫棉系着种业强国梦,种业盼着抗虫棉产业化迅速崛起。

    “三系抗虫棉能够比常规棉增产25%以上,在制种成本上比人工去雄杂交减少约50%,制种产量增加约20%。”郭三堆说,“在如此明显的优势下,以种子产业化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产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推广面积是当务之急。”

    为把科研成果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棉花所等与国内有关棉花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组建的科技贸易公司等主导型企业,以买断品种权或给予技术股的形式,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开发。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本省优质棉基地县棉花原种场、良棉厂共同组建的江苏科腾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农业厅经作站联合本省优质棉基地县良种棉加工厂组建的豫棉公司等基地主导型企业,以优质棉基地为依托进行转基因抗虫棉良种产业化开发;湖北省优质棉产业协会、河北省河间市欣农研会等协会联合相关棉种企业,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之路,通过股份合作、联产联销、特许经营、品种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多种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经营模式。

“领航”非一日之功

    李国龙

    1994年~2014年,我国抗虫棉从依靠国外进口到完全自主研发,从起步研究到大规模产业化,二十年磨一剑,完成了一次次脱变,国产抗虫棉20年领航路,深刻地阐释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上世纪90年代初,生长在农村的我经常听到老人们对一些东西的称呼是“洋车子”、“洋柿子”等等,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它们都姓洋?老人告诉我,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外国来的,所以就这么称呼了。如今,这些姓“洋”的东西都陆续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让人更加兴奋的是抗虫棉式的“中国创造”也越来越多。

    为了在种业界出现更多的“中国创造”,我国几代育种家薪火相传。就在今年5月举办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功勋人物推介会上,年近90岁的李振声院士大声疾呼:“老一代育种家要做好传帮带,中青年育种工作者要接过接力棒更上一层楼。”“强种梦”不可一日实现,我国种业还有很多方面的研究“技不如人”,请多一点耐心,给科研多一点时间,种业人代代不懈攻坚克难,假以时日必将实现“中国种,中国创造”的种业强国梦!

下一篇:宿迁成功培育超级“西瓜王”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