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贵州·生态农业科技行④
科技支撑贵州生态农业发展(二)
一个专家带领一个创新团队,潜心研发出一项核心技术,系列优质高效油菜良种相继问世,带来上百亿元社会经济效益。6月17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就是贵州省油菜研究所近30年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我国油菜育种领域有优势地位的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专家侯国佐带领下通过潜心攻关,成功研究出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20多年来,他们紧紧抓住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充分利用其恢复源广,不育基因易转育等优点,锲而不舍地开展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化工作。
迄今,该研究所育成并通过审定的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达50个;贵州油菜花遍布大江南北,该所的油菜良种在黔、川、湘、鄂、沪等13个省市累计推广1亿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在100多亿元。制种基地农户累计增收上亿元。
优质、高效、高产、高抗良种,是凝聚科技工作者多年心血的物化科技成果。近20多年间,贵州广大育种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立体气候优势,开展农作物生态品种选育攻关,先后选育出一大批适应贵州不同生态立地条件、抗逆性强、抗病虫性状明显的优良作物品种,其中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386个,有力推进了农业高效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大批良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保障了农业持续丰产能力,同时节约农业灌溉用水,增强抗旱能力,降低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能源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安全,促进了农业优质高效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贵州省水稻所等通过实施“水稻种质改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等重大科技项目,育成省级审定新品种91个,其中两优363、益农1号等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育成的“金优785”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两优363稻米被袁隆平院士誉为高档优质米。黔优88配套氮肥后移技术在云南获得1250公斤/亩高产,创当年全国最高产量;在兴义获得超过1047公斤/亩的高产,为全省水稻最高产量。
贵州每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100—1500万亩,自育品种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十一五”以来,玉米育种团队通过实施“抗旱耐瘠玉米自交系及新品种选育研究与应用”科技项目,育成省审定品种149个,其中金玉506和黔单24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育成的安单系列在喀斯特山区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稳产,成为贵州大面积生产主推的系列品种之一,已累计推广2600多万亩,新增粮食7亿多公斤,新增产值10多亿元。由于种子质量好,产量高,抗逆性强,自2012年贵州玉米种子开始出口非洲。
“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等省级科技项目,育成并审定26个新品种。新品种会-2在威宁大面积种植,鲜薯最高亩产超过5000公斤。
贵州原无火龙果种植,2001年以来,在科技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近十年的努力,成功筛选出适合贵州低热河谷地区种植的多个品种,其中 3个新品种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
贵州科学院聂飞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黔东南麻江县15年潜心实施“蓝莓(蓝浆果)种苗繁育与产业化栽培技术示范”、“贵州省特色作物蓝莓科特派‘万元田’科技示范工程”等项目,筛选出适宜南方山地种植的品种14个,蓝莓产量已稳定达到1000公斤/亩。
薏苡药食同源,是贵州重要的特色杂粮之一。贵州专门组建“贵州省薏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了“贵州特色薏仁米种质资源鉴选、改良及产业化技术研究”等项目,选育出一批新品种,育成的“黔薏苡1号”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贵州是全国蔬菜重点发展区域,也是南方最大的夏秋反季节蔬菜基地。省园艺所等先后选育出适合当地栽培的蔬菜新品种60多个;通过实施茶产业重大专项等,优选出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贵州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出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全国水平的绿茶新品种;通过辣椒抗旱材料的筛选与抗旱品种选育、辣椒地方良种选育及产业化等项目的实施,收集鉴定国内外辣椒资源700余份,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育成的黔椒4号、5号、6号具有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平均亩产达3000公斤以上;通过实施“黔西北高原优良核桃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已初步选育出黔核5号、黔核7号等优良农家品种,“黔林核1号、2号、7号”被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核桃良种。
(稿件由本报贵州记者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