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谢大脚”遇上超级稻
2014-07-07  浏览:219

  给农村送农业科技、先进文化不是送多了,而是太少了。科技与文化的混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提示我们新时期怎样更好地把农民亟须的科技、文化送下乡,同时让其落地生根

  “谢大脚”是谁?农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主人公之一,生活在东北的黑土地上。超级稻呢?那是浓缩了几代科学家心血的农业新品种,先后突破了800公斤、900公斤的高产纪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这两者能有啥关系?

  看似毫无关联的二者之间,被一条纽带悄悄连接了起来。前不久,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本山传媒共同主办的“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三季启动,“谢大脚”“王长贵”“谢广坤”等深受农民喜欢的演员为京津冀等地的乡亲们送去了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与此同时,借助文化舞台,农业专家们也带来了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

  把科技与文化的混搭推向高潮的,是演出中的互动环节——“大脚提问”:“种植节水小麦,有哪些技术要点?”“水肥怎么配比才能创高产?”“冬枣施肥的关键期是啥时候?”……拿着农技专家提前备好的“科技锦囊”,“谢大脚”的扮演者、演员于月仙着实充当了一回农技推广员。在提问、抢答的欢笑声中,许多关键的技术要点就这样被乡亲们记了下来。

  送科技、送文化下乡不是新鲜事儿,甚至有人认为这种单纯的“送下乡”流于形式,已经过时了,还是少做为好。但是,只要去现场亲身感受一下村民们专注的目光、热烈的掌声、开怀的笑声,就知道我们不是送多了,而是太少了。场下和他们简单聊几句,有的乡亲为了看演出,一大早就从几十里外的村庄赶来;有的乡亲想搞养殖,想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攒了一肚子问题要请教送上门的专家,当下的中国农村,农民对科技、文化的精神需求依然强烈。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现代农业,无论何时都不能遗忘了农民的需求。面对“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新问题,面对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更应思考的是如何创新形式、打造新载体,把科技与文化更好地送到农民手中。“谢大脚”遇上超级稻,无疑提供了一种混搭的思路。除了农民大学、田间课堂等传统方式,是否可以更多地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法,在欢乐中传播科技?比如说把复杂的技术要点编成情景剧、顺口溜、三句半,再比如制作一些卡通漫画来进行科普宣传。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地方已经在进行这样的探索。只要用心,只要坚持,用科技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用多彩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就会让更多的新农村焕发出别样的美丽。

  当然,科技、文化送下乡,并非一“送”了之。更关键的 ,是想方设法让先进文化和实用技术在农村落地生根,成为新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这尤其需要加强体系建设,需要体制机制的有力支撑。如通过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建设,创新基层农技、文化等农业公益性服务的保障机制和实现形式。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给予适当补贴等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服务。此外,不能忽视农村“土专家”的力量,注重农村科技、文化队伍建设,重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让科技、文化真正长在农村里。

下一篇:达州召开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现场推进会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