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6月9日,袁隆平院士在京开会期间,去华国锋同志家中探望,两人手拉手,亲切交谈。
2008年8月20日,曾在湖南工作22年的华国锋同志去世了。
华国锋是新中国诞生前夕南下到湖南工作的,从1949年2月开始,他先后担任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县委书记,1954年担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等职务。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以后,中央调张平化担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华国锋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农业工作。湖南是个鱼米之乡,华国锋在湖南的多年工作中,长期从事基层领导工作,对湖南农业生产的情况非常熟悉,对粮食增产问题十分关注。他曾主持兴修了洞庭湖排涝、韶山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谈起华国锋同志对杂交水稻科研与推广工作的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十分激动,对华老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之情。
事情还要回到42年前。1966年2月,正是“文化大革命”即将开始的前夕,当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从事水稻育种研究的袁隆平经过几年的科学试验和理论探索,总结出一篇题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发表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1966年2月第4期)上,很快被国家科委九局的熊衍衡发现,幷及时报送局长赵石英阅示。赵石英对此事非常认真,认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在国内外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若能研究成功,将对粮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于是立即请示国家科委党委书记聂荣臻,聂老表示支持。赵石英及时以国家科委九局的名义,向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分别发了便函,责成他们支持袁隆平从事这项研究。在“文革”中,这个便函起到了保护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项目研究的双重作用,主持国家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元帅也对袁隆平的研究给予了肯定,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在十年动乱中仍然能艰难进行。
从1966年到1970年上半年,尽管有“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严重干扰,在国家科委和湖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还是正式开展了工作。“水稻雄性不孕性选育计划”研究与试验同时进行。在此期间,袁隆平带领助手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杂交组合实验,但都没能培育出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雄性不育系来,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科研徘徊的局面。于是,袁隆平提出了“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想,以求创造新的不育材料,达到突破徘徊局面的目的。到了1970年6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在湖南省常德市召开了湖南省第二次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当时主持会议的就是担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代主任的华国锋同志。华国锋同志点名袁隆平参加这次会议,幷请他在大会上发言,介绍杂交水稻科研的情况。
接到参加会议幷发言的通知,袁隆平心里很不安,因为当时的科研工作进展幷不顺利。在会议期间,华国锋同志邀请袁隆平坐在主席台。袁隆平向参会代表介绍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说明了存在的技术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幷表示有些愧对省领导和大家的期望。
当时华国锋同志听完袁隆平发言后,对袁隆平说,周恩来总理经常过问杂交水稻科研的事,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下去,尽快把它搞成功。袁隆平听后深受感动,也很受鼓舞,觉得工作还没有作出像样的成绩就得到这样的重视,一定要把杂交水稻科研工作坚持下去。
当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关于“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1971年,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领导的杂交水稻科研组调入省农科院。
1973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了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湖南省试种20多亩,平均每亩产量超过650公斤,充分显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优势。当时华国锋同志已调国务院工作,主持工作的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同志到试验田里看了以后非常高兴,提出要发动群众以“最大的干劲、最快的速度”把杂交水稻生产搞上去。到1975年,湖南、广西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种植杂交水稻超过4000多亩,这个时候,杂交稻种的供求矛盾已经显现出来,因为要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必须有杂交稻种做保证。
1975年10月,由中国农科院和湖南省农科院主持在长沙召开了全国杂交水稻第四次科研协作会,当时湖南省农科院主持杂交水稻工作的是副院长陈洪新同志。陈洪新同志是河北省唐县人,是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南下”干部。1960年3月毛泽东主席到湖南视察工作时,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15位湖南省委、地委书记中,他是其中之一(他当时任湖南省郴州地委第一书记)。陈洪新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严重冲击,降职担任当时的农科院革委会副主任,他后来成为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组长。陈洪新认为,应该有根有据地大胆推广这种高产水稻,认为核心问题是尽快培育出足够的不育系种子,才能加快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他提出利用华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气候条件,组织更多的育种人员“扩大南繁”,加速杂交稻种子的繁殖。陈洪新把这个大胆的构想向湖南省委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省委支持。省农科院领导决定派袁隆平、陈一吾两位专家进京向农业部汇报,但因有关领导无暇听取汇报失望而归。
此时的陈洪新心急如焚,因为1975年湖南杂交水稻种子的4次“扩繁”就是为了争取能在1976年全国大面积推广。在当时“文革”尚未结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如果没有中央的重视和支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他和何光文院长决定,进京找有关领导汇报。1975年12月17日,他们到北京后住在国家农业部招待所,准备直接向部领导汇报。但农业部办公厅从18日开始连续三天通知他们:部领导太忙,请等候汇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陈洪新于12月20日(那天正是周六)在招待所的房间内给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华国锋写了满满四页纸的汇报信,幷请他能当面听汇报。陈洪新把信直接投到国务院办公厅,信封上写着“华国锋同志亲收”。12月22日(星期一)上午9点左右,国务院办公厅打电话通知陈洪新:下午3点华副总理听汇报,到时会派车来接,不要外出。当天下午3点前,陈洪新等二人被接到中南海小会议室,华国锋同志和当时分管农业的副总理陈永贵、农业部部长沙风、常务副部长杨立功都来了,汇报整整进行了3个小时,华国锋同志认真听取了汇报,不时提出问题幷做记录。听完汇报后,华国锋同志对杂交水稻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幷很有针对性地指出:“对杂交水稻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同时又要扎扎实实地推进,要领导重视、培训骨干、全面布局、抓好重点、搞好样板、总结经验、以点带面、迅速推广。”幷当即拍板: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其中120万元给湖南作为调出种子的补偿;30万元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有了国务院强力支持,1975年冬天,湖南省政府加大了杂交水稻推广的力度,组织育种大军赴海南岛制种,拉开了全国大规模南繁制种的序幕。谈起这段往事,袁隆平院士认为如果没有华国锋同志的支持,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是非常困难的。
2008年初,华国锋曾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深情地说: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果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那将是对全世界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毛主席对农业的高度重视,鞭策我对这一重大科研课题予以关注,早在1970年,袁隆平和他领导的科研小组,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湖南省领导机关(那时中共湖南省委尚未恢复,还是“革委会”时期)就对他们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和袁隆平曾作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他的坦诚,他的质朴,他的科学思维,他的科学视野和宏观意识,都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告诉他,要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搞。幷要求有关地市和部门大力支持。对于科学研究,我是个外行。但我知道,农业生产要发展,就得依靠农业科学的进步;而农业科学的进步,离开农民和土地,是不可能成功的。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人,支持和帮助他的科研项目,是我的天职。大概从那时候开始,我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友谊。此后,杂交水稻在湖南推广试验取得了成功,湖南的粮食生产迅速上了一个新台阶。1975年,我已经到北京工作。他们为了将杂交稻向全国推广,碰到了困难。我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幷及时要求南方13个省、市立即行动,推广杂交水稻。后来的实践证明,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是炎黄子孙的成功。我长期分享着他们胜利的喜悦。我们之间的友谊,几十年来与日俱增。
从此,一个长期从事水稻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与担任过湖南省、中央重要职务的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4年底,袁隆平院士当选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华国锋同志在家中看了电视后,还叫秘书给袁隆平院士打电话,请他注意身体。2006年6月9日,袁隆平院士在北京出差之际,听说华国锋同志身体欠佳,就特意抽出时间去家中看望他。袁院士告诉我们,当时华老很激动。两位老朋友讲话时,紧紧握着对方的手,半个小时都没有松开。临走时,华老还特地写下“隆平同志:贵在创新”赠与他。
袁隆平院士对我们说:这几个字,弥足珍贵。真心感谢华老!
在袁隆平院士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华老的题词被平整地嵌在玻璃相框里,摆在办公桌上。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独家观察评论(二)
南海网评论员:马上平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随着城市扩张,最适宜南繁育种发展的50万亩基本用地能否保得住。有机会我一定要向有关领导建议,用红线将这50万亩宝贵的土地严格保护起来。”4月15日刚被聘为省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顾问”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天前曾对媒体发出这样的隐忧。(《海南日报日》4月10日报道)
几天之后,受聘新一届省政府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建言,应尽快将袁隆平杂交水稻试验田、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会址等列入文物保护之列,创造条件,融入“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出一周,两位重量级人物不约而同谈到了远在天涯海角的那片稻田。这仅仅是种巧合吗?当然不是。
单局长为什么会关注远在海南的这片稻田?从中新社4月10日发自湖南长沙的一则报道中,我们多多少少可以找到一些原因。据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怀化安江农校的杂交水稻试验基地旧址,有望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江农校是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袁隆平在此一边教学,一边进行杂交水稻研究,成立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率先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进行杂交的设想、全球首次育成强优势灿型杂交水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前不久专程赶往安江考察,对校内保存十分完好的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的校舍、科研实验田表示赞赏。单霁翔说,安江农校“国保”非常必要,保护这种活态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研及院校类文化遗产在全国尚是首例。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说,目前湖南省文物局正在加快安江农校申报“国保”的步伐。
这则消息,我认为至少给海南提了两个醒:
一是袁隆平在海南的这片稻田,确是无价之宝,保护它就是保护海南历史,就是保护国际旅游岛的一大卖点。
用国家文物局单局长的话来说,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尺度,已经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的保护方向发展。海南建省时间不长,但20年巨变所遗留下来的丰富遗产,为世纪之交的人类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而且极具价值的海南模式、海南经验,更重要的是,保护与传承这些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惟有这样才能使海南发展的历史链条完整延续,传至后代。
袁隆平在海南的这片稻田,不仅见证了人类稻作文明进步,也见证了海南对世界粮食的巨大贡献。不管是国人还是洋人,谁都得吃饭吧,海南国际旅游岛有了这片“袁氏”稻田,就有了跟国人洋人宣传叫卖的联系与资本,谁来了它都是不小的卖点啊。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片稻田,确实是个无价之宝,我看不仅要用红线,还要立法保护起来,千万别不识货,到时候填了盖商品房去卖钱。
二是提醒了海南,在袁隆平试验稻田申请“国保”上,海南完全可以争一争。
据报道,湖面方面有意将安江农校申请为国家级保护文物,非常重要的理由是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在安江工作生活了整整37年,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精神和学术思想形成、发展的物证。
在这方面,我看海南一点也不逊色,袁隆平1968年开始到三亚从事南繁育种,至今已整整41年,比安江农校的历史还要久远。
至于海南这片实验稻田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袁隆平自个也说:“南繁基地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育种基地,这里的自然条件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建设国际旅游导,有时候缺的往往不是资源,而是像国家文物局单局长这样发现资源的独到眼光。袁隆平的稻田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国宝,湖南方面已经开始动手申请“国保”了,条件不比对方差的海南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争一争呢?实在争不过,至少还可以考虑联合申报吧。
现在就动手,可能还不晚!
与袁隆平齐名,玉米专家李登海在海南玉米地度过30个春节
亿万富翁“潜伏”海南研究玉米
人物简介
李登海,莱州人,1949年生。1966年初中毕业后回到农村,1970年开始从事农业科研至今,研究玉米育种近40年,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现为莱州市农科院院长、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李登海在试验场察看玉米(资料图片)
“你看你看,这玉米多漂亮,我走在这试验地里,就像在检阅仪仗队一样。”8月7日中午,当记者和李登海站在莱州的登海种业第十六试验场时,李登海神采奕奕地说。
李登海操着浓重的莱州口音,谈起玉米来铿锵有力:“没想到我这么快就60岁了,我总觉得自己还是40多岁。”李登海告诉记者,祖上老人都是高寿,都活过了90岁,按照这个估算,他至少能再为国家干上30年。
30个春节在海南度过
“1972年春,烟台市农科所搞小麦育种的专家方正老师,给了我一份我国农业专家1970年赴美国考察农业的报告,报告中特别介绍了美国先锋公司总裁华莱士先生是一个农民,创建了美国专业搞杂交玉米产业的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使美国的玉米最高亩产量达到1250公斤。”李登海说,“这对我的震动很大,当时我国玉米亩产只有200-300斤,最高也就是300多斤。从1973年起,我开始了玉米育种。”
“多年来,我只要在家,几乎每天都要到玉米地里转一圈,外出归来,也总是先到玉米地里看看。就是晚上,也要打着手电先到玉米地里转转。”“连续30多年了,春节我都在海南的玉米地里。”谈起这些,李登海非常自豪。
“记得第一次到海南岛,是在落笔洞东的引合村,吃的菜是从莱州老家带的萝卜干,住的是黎族的茅草房,自己砍柴做饭,睡的是自己用木棍搭的床,点的是煤油灯。收获玉米时,怕人偷、怕牛吃,晚上到地里巡逻,怕蚊子咬,就在腿上、头上各套一条麻袋。困了,就在地里躺一会儿,竹叶青、银环蛇就在身边出没。”
说起这些,登海的妻子张永慧感触颇深,她说:“登海长期泡在地里,高温高湿,酷热难耐,曾做过5次痔疮手术,得过一次脑梗塞,并身患高血压、心脏病。一次在海南育种基地,他硬是挑着120多斤化肥走了300多米稻田田埂,扭伤了2节腰椎。”

海南省政府科技顾问座谈会在海口召开(南海网见习记者秦彦摄)

袁隆平建言在海南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业基地,打造种业硅谷(南海网见习记者秦彦摄)
南海网海口4月13日消息(南海网记者杨隽莹)12日下午,海南省政府科技顾问座谈会在海口召开。“海南是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尤其重要,是海南发展的生命线。座谈会上,省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的李家洋、袁隆平等9位顾委纷纷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贡献智慧,一致认为海南应发展清洁、生态、无污染的产业,以保护好海南目前良好的生态环境。
座谈会由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蒋定之主持,副省长李国梁、符跃兰等出席了座谈会。
据了解,在座谈会前,顾问委员们对海南省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对近几年来海南取得的发展与进步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十一五期间,海南的交通、医疗卫生、热带现代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提出,每年几乎各省市都有农业专家来海南开展南繁育种,海南应集中各方面的技术和资金资源,充分利用三亚热带天堂的优势,在海南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业基地,打造种业硅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礼恒接过袁隆平的话题,表示中国的种子问题不解决,影响民族安危,海南一年四季都能育种,应加大科技投入,为南繁育种提供科技支撑。
海南是海洋大省,多位顾问委员都对这一资源优势非常关注,纷纷就海南如何发展蓝色产业各抒己见。
雷霁霖院士建议,海南产业发展不必面面俱到,关键是做出特色。渔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也是永不落下的朝阳产业,希望海南政府能重视海洋渔业,尤其是利用热带海洋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的种苗产业,成为全国唯一的热带鱼苗基地。
此外,像海底矿产、海洋微生物、深海渔业、海洋石油资源等,都应加大规划和发展力度。雷霁霖院士建议省政府与内地沿海省市加强合作,引进不同类型的海洋科研人才。
海南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顾问委员们较为关注的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直率地指出,希望海南各级政府以及科研院所要真正重视人才,加强和内地强省、强校、强所,甚至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充分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展研发和人才培养。他说,聘请专家不要做秀,要真正发挥被聘请专家的作用和专长,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贡献智慧。
本报博鳌4月8日电(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单憬岗)“超级稻有1/3的工程量是在海南完成的。”今天上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接受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专访时,对海南为超级稻的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赞赏。
“超级稻的含义就是超高产。”袁老介绍说,1996年,农业部立项了中国超级稻计划,迄今中国超级稻计划一共启动了四期。第四期工程的目标是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已于2012年春天正式启动。
袁老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重大消息:“超级稻的第五期工程已经在最近获得了立项。”
“海南是我的福地,几十年来,我的许多重要科研都是在海南完成的。”他深情地回忆说,正是因为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发现了第一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自己才能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他对海南有着深厚的感情,尽管年逾八十,仍每年冬天来到三亚,在三亚培育超级稻。“超级稻有1/3的工程量是在海南完成的。”他说。

琼州学院党委书记韦勇向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客座讲授聘书(三亚新闻网记者 刘丽萍 摄)
南海网三亚4月20日消息(三亚新闻网记者 刘丽萍)4月20日,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来到琼州学院,与师生座谈交流热带农业发展前景,并担任该校客座教授。
当天,袁隆平院士在琼州学院党委书记韦勇等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园。随后在学校会议室举行了简短的座谈会,该校党委书记韦勇向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客座讲授聘书。会上,袁隆平显得非常谦逊,他表示:“琼州学院初具规模,未来一定前程似锦,我也希望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三亚是旅游城市,发展热带农业要注重多元化发展。”袁隆平在接受三亚新闻网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三亚是块宝地,目前种植了大量的热带水果,但是发展热带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热带植物,还应发展畜牧业等。
资料链接: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担任琼州学院客座教授(三亚新闻网记者 刘丽萍 摄)

袁隆平接受三亚新闻网记者独家采访(通讯员 罗毅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