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距今4000多年,河西走廊已种小麦
2013-07-12  浏览:255

  据新华社兰州7月11日专电 (记者 连振祥)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曾先后发现了小麦等5种作物的炭化籽粒。日前在兰州结束的东灰山遗址研究座谈会上,考古学者认为,这些炭化小麦是我国境内已发现年代最早的小麦标本,“东灰山遗址的发现表明,至少在青铜器时代,我国已开始栽培小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说。

  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是1958年9月甘肃省博物馆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今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等人在东灰山采集到陶器、石器、骨器、炭土标本、炭化五谷及动物骨骼等标本。此后,东灰山进行了保护性发掘。与其他遗址不同的是,考古学家在东灰山遗址中还发现了小麦、大麦、粟、黍籽粒等作物的炭化籽粒,尤其是小麦粒完整饱满,且数量很多。

  据介绍,李等专家采集的标本中,将其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并公布一个碳14年代测定数据树轮校正年代距今5000±159年。此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对东灰山炭化小麦标本进行了碳14测定,断定为距今4230±250年。这一数据虽比李等公布的数据晚约1000年,但仍是我国境内年代最早的小麦标本。

  专家认为,在一个遗址发现五种重要作物的炭化种子,属国内首次。郎树德说,目前对小麦到底起源于中国还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有待考究。“东灰山遗址小麦粒的发现,至少可以说明,民乐河西走廊一带是中国种植小麦最早的地方。”

下一篇:鉴别化学农药真假的几种方法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