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点钟,年近六旬的陈文彬还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他在内江市中区凌家镇的种植的10亩玉米(东单4243玉米种)几乎颗粒无收,全是空苞。
“我们已经第六次进行走访和调查了,此次是做最后的鉴定,经过法律程序确定出责任人,会对有损的村民补偿。”内江市中区农业局种子站针对此事回应。
事件:多家农户玉米不挂苞或空苞
家住内江市中区凌家镇鼓楼村、牌坊坝村的村民吴永林和陈文彬,两村相隔甚远,但最近分别打进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热线,原来他们都遇到了同样的事情——购买了型号为东单4243的玉米种子,今年的玉米已经快到成熟期,可是只见苗子渐渐老去,不见玉米挂苞或成空苞。
“你看嘛,这些玉米苗子都渐渐地干了,可是玉米苞里面却是空的,很多玉米苗子还不挂苞。”在凌家镇鼓楼村村民吴永林的玉米地里面,当他剥开一个个含苞的玉米时,都是空苞,很少有长着玉米粒。“种了一辈子的庄稼,还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在吴永林所在的鼓楼村,还有很多村民有着相同的遭遇,“几乎每户人家都种了一两亩东单4243型号玉米,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明年不会买这个种子了。”
农民:辛勤劳作成空 损失惨重
凌家镇牌坊坝村的村民陈文彬也种植了该型号的玉米种,他总共种植了20亩玉米,其中约10亩是该品种。
“每亩得花掉种子、肥料、农药等杂费400多块钱,还不包括日夜的劳作。”陈文彬说,每一亩玉米地正常产量为1300斤,十亩地就得损失近2万元。“如果喂成生猪卖钱,就得损失4万多。”
据了解,陈文彬今年已经60岁,几十年来一直以农业为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两个儿子无业在外,而自己的妻子常年生病丧失劳动力。原计划这几十亩地的庄稼收成得喂猪换钱给老婆治病,可发现这空苞的玉米后,陈文彬几乎倒下。
“他一个人操劳30多亩的田地,农忙时的晚上都能看见他顶着手电挥着锄头在地里劳动。”陈文彬邻居告诉记者,陈文彬家里条件不好,为了给家人治病,早年欠下许多债,这一遭遇给了陈文彬很大的打击。
进展:已邀请专家进行鉴定
在接到多地农民反映情况之后,内江市中区农业局和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多次对该种子所涉及的地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统计,该玉米种(东单4243)在内江市种植20000余亩,涉及农户11000余户。其中市中区4000多亩,涉及农户1100多户。
“我们邀请了多个市区的专家一行对该玉米进行鉴定,会在三日之内给大家一个答复。”内江市中区农业局种子站站长袁成胜告诉记者,8日,来自省农科院以及南充、宜宾等市的专家一同前行对该无收成的玉米进行鉴定,最终确定原因及责任。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内江代销负责人吉腾宗(音)表示,如果鉴定为种子原因,会依据法律对有损农户进行赔偿,如果为非种子原因,公司出于关怀也会对有损农户进行一定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