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半个月,地里的二晚水稻就要收割入仓了,可今年新余市却有3000余亩二晚水稻禾苗发生至今还未确诊的疑难怪症。据悉,水稻禾苗患上的此怪症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其怪异的病发症状被专家喻为水稻“百慕大”。
3000亩水稻突然患病
8月5日,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刘家村村民李耐子不顾当头烈日,来到自己刚栽下七八天禾苗的稻田内,一来为稻田放水,二来看看禾苗的长势。但令李耐子未料到的是,自家稻田内的禾苗与往日不同,有一大片禾苗已失去往日青翠碧绿的模样,叶片卷曲,禾苗的根系发黑,虽直立但呈萎缩状。凭着多年的种田经验,李耐子知道禾苗患病了,且患得不轻。但令他疑惑不解的是,在同一块稻田内,禾苗中有的患病,有的却正常。后来,李耐子得知,同村及邻村的几位村民家的禾苗也患上相同的怪病。李耐子和村民们相继给患病的禾苗采取了一些救治措施,但均毫无效果。
其实,早在李耐子发现自家稻田禾苗患病之前,该市的渝水区罗坊镇及高新开发区水西镇也有多户农民家的禾苗,相继发生了同样的病症。至8月初,该市农业部门接到禾苗病情报告进行调查诊断时,发现两镇已有3000亩以上稻田禾苗患上了怪病。
患病禾苗病情怪异
新余市、区农业部门接到水稻病情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调查诊断。技术人员检查发现,发病禾苗的主要症状是,禾苗栽插7至10天后开始发病,发病后禾苗萎缩不长,秧苗部分心叶卷曲,植株明显萎缩,禾苗虽直,但根系发黑呈黑褐色。发病的禾苗在上节位会发出新根,分蘖正常,发病早的禾苗后期不孕穗,发病晚的禾苗虽能孕穗但不能完全抽穗。令技术人员惊奇的是,患病禾苗不是按某一方向呈带状分布,而是呈插花分布。
在诊断调查中,技术人员还发现患病禾苗病症非常怪异。从区域来看,禾苗发病主要集中在罗坊、水西两个镇的12个村委会;从品种来看,患病的禾苗什么品种都有,在发病区内主要推广品种组合都发病,同一农户不论什么品种都不同程度发病;从季节来看,患病禾苗在早稻中发生较少,晚稻则发生较多;从田块来看,患病田间呈插花分布,即同一农户同一品种的不同田块都不同程度发病,在田间呈插花分布;从农户来看,农户之间也有差异,同一品种,不同农户之间发病有明显不同,有的农户栽自己的秧发病,栽别人的秧不发病;从育秧方式来看,二段育秧的禾苗发病率更重,二段育秧的禾苗发病率重于一段育秧的禾苗;从栽插时间来看,早栽的禾苗发病重。
据悉,此种禾苗怪病早在2002年就曾出现过。2002年,该市罗坊镇长陇村等4个村的二晚田块发生过此病,面积约200亩,发病重的田块发病蔸率达25%左右。2003年,发病区域扩大,但发病率轻于2002年。今年,此怪病又突如其至,病区并迅速扩大,发病程度也重于往年,平均发病蔸率在20%左右,最重达80%以上。
各方专家会诊禾苗怪症
禾苗病情牵动了新余市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心,立即组织各方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调查诊断,但病因一时难以确诊。在此情况下,农业部门开始多方求救。8月13日,省农大教授实地诊断禾苗病因,但也未果。为此,从8月14日起,该市农业部门在网上向外界寻求技术支持,同时,又加紧对患病禾苗的救治。在“自救”未奏效的情况下,市农业局又邀请省植保站、省土肥站的专家前来会诊。专家们实地调查诊断后,还将发病区域的发病株、除草剂等进行采样检验。在此期间,农业部门还与全国著名水稻病症专家取得联系,告知患病禾苗怪异症状后,该专家认为这不是病毒引起的,基本排除种子问题所致。
到9月份,患病禾苗确切病症仍难下定论。为此,市农业部门向省农业厅进行专题汇报,并请求省农业厅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会诊。省农业厅对此事也非常重视,组织省农科院、植保站等多个部门的10名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诊治小组,来到稻田发病区域对患病水稻进行联合大会诊,认真细致查找病因,以尽早寻到治疗怪症水稻的良方。
有关专家正查找病因
由省农业厅组织的10位专家到水稻患病区域进行田间和农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前几次调查分析化验结果,专家们讨论分析,形成若干初步意见。
专家们初步排除品种和种子因素。理由是:发病田块的品种既有杂交稻,又有常规稻,还有糯稻,而全市其他乡镇的这些品种组合没有发病;其二是同一个品种由同一供种单位供的同一批次的种子,在不同农户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
初步排除水源和大气污染因素。理由是:一是从田块发生来看,发生田块呈插花状分布,不像水污染大气污染按某一方向带状分布;二是从发病株在田间分布来看,同一丘田内也呈插花状分布,也不像水污染大气污染按某一方向带状分布;三是发病区没有什么新建工厂。
初步排除肥料和土壤缺素因素。理由是:一是当地使用的尿素、俄罗斯复合肥、氯化钾等在该市渝水区其他地方普遍使用,如果是肥料原因不可能单一在水西、罗坊区域发生,如果是假冒伪劣化肥,也不可能单独在区域出现;二是原来初步怀疑缺磷,通过土壤化验和植株检测结果,大田土壤含磷丰富,植株含磷偏低。初步排除生物侵入因素。理由是:一是从发生田块来看,田块呈插花状。有的田块很严重,有的却几乎不发生;二是从田间植株发生来看,田间呈插花状,没有发病中心。三从田间症状来看,与水稻普矮症状不符。
专家们初步怀疑的致病因素有:从生产环节上看,专家初步怀疑问题出在秧苗上。理由是:同一户人家育的秧苗,栽在哪里病就发到哪里;二是同一块大田栽同一品种但不同人家的秧苗,发病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正是此种怪异现象,令专家们备感此禾苗怪症的发病原因扑朔迷离。
从秧田发病因素来看,初步怀疑秧田投入品的问题。省里专家初步怀疑两个:第一个初步怀疑对象为多效唑危害。理由是:一是农户使用多效唑亩用量不高,但由于一些农户将此药长年使用在同一秧田,田间残留累积,同时今年由于兑水量不多,使用浓度高。在专家进行调查的三户农户田中,发现多效唑使用浓度在480~800ppm,是使用上限浓度的1.6~2.7倍;二是前茬是二晚秧田的比前茬是早稻的大田发病症状重;三是田间发病株经920处理,植株矮化现象有所缓解。第二个初步怀疑对象是除草剂。根据有关资料,秧田长期使用除草剂,使用不当会造成累积中毒危害,如果使用含二氯喹啉酸的除草剂还会加重多效唑的药害。在被调查的农户稻田内,经过省植保站检测,秧苗二氯喹啉酸含量较高,说明使用过该类除草剂。从农事操作上来看,初步怀疑二段育秧是一个催化因素。从农户调查情况来看,秧田二段育秧的发病率高于一段育秧。育秧方式是否是一个催化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分析诊断。
目前,省、市、区农业部门根据掌握的基本情况正抓紧在省农科院、省植保站及水稻患病区域、农科所开展相关试验,并继续与专家深入分析,查找病因。文/记者刘健(大江网-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