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以来,红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各地群众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取水浇灌农作物。图为个旧市鸡街镇农民浇灌树苗。 记者 汪继武 摄
楚雄:推广抗旱力强超级稻种
本报讯(记者 李毅铭) “种子便宜、抗旱性能好、种植技术要求不高,产量高、米好吃,我们要扩大种植。”昨日中午,正在田里堆积肥料的大姚县龙街乡五福村委会张保村民小组农民庞春华,向记者数着“楚粳28号”超级稻一连串的优点。
“楚粳28号”去年初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它出自水稻育种专家、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水稻育种栽培站站长李开斌之手。“楚粳28号”的选育成功,为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发展农业作出了特殊贡献,正如谢华安院士所说:好种、产量高、米质好、抗病抗旱力强的“楚粳28号”人人喜欢。
张保村村民告诉记者,春节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李开斌就到村里跑了两趟,指导春耕备耕,解决技术问题。楚雄州农科所负责人介绍,“楚粳28号”去年在我省的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后,今年从种子出售数量推算,又有大幅度提高。10年来,他们供应农民“楚粳系列”水稻良种已经超过了5000万公斤。
“楚粳28号”一问世,就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2006年全省多点示范仅为8370亩,到2012年就达到了200万亩,推广速度之快、种植面积之广超出预计。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消息,目前“楚粳”系列良种在我省的覆盖率约占适宜稻区的89%。特别是今年,面对连续干旱的形势,通过“楚粳”系列品种的推广种植,及早采取良种抗旱增产措施,为实现粮食增产打下基础。
“李开斌团队的研究成果扎实好,我们还要想办法扩大种植面积。”庞春华说。
勐海:抓住节令抢栽双季稻
本报讯(记者 赵汝碧) “雨水”刚过,记者驱车来到勐海县勐遮镇曼弄村委会曼西里傣族寨,入村道路两旁的农田里,拖拉机“突突突”地轰鸣着来回耙田,十来个排成一行的傣族妇女娴熟地栽插水稻秧苗,男劳力则来回往田里挑送秧苗,一派春耕春种的忙碌景象。
正在耙田的傣族村民岩罕孟停下来与记者聊了一会。他说,现在国家对种粮食的扶持补贴比较多,稻谷和大米价格一年比一年高。所以,这几年寨子里的320多亩水田多数都种的是两季水稻。他家9亩承包田每年都种了两季“滇屯502”优质稻。去年,两季稻谷的亩产达到1000公斤左右,卖了6000公斤,有1.4万多元的纯收入。
勐海县农业局副局长彭家潮介绍,全县今年计划种植粮豆面积68万亩,粮食总产预计可达到27万吨,比上年增加1万吨。双季稻已成为确保每年水稻稳产增产的重要支撑,今年计划种植早稻面积7万亩,比上年增加5000亩,已落实到村寨。勐海县是国家的粮食基地县,今年继续被列为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面积为5万亩,分为勐遮、勐混等5个片区。为了有效应对旱情,今年大面积双季早稻种植采取一系列科技措施,全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推行先进科技集成,实行统一育秧,统一播种时间,实行旱育秧,扩行稀植;实行科学配方施肥,控氮增钾;扩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推广,科学确定施肥时间和搁田时间;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每个生产环节都进行田间现场示范培训,确保科技增产措施的落实。
截至昨日,勐海县已栽插双季早稻秧苗25300亩,同比增加面积近1万亩。这些天每天都有4000多亩的栽插进度推进,3月初,可全部完成早稻种植计划。
永胜:落实科技措施保增粮
本报讯(记者 李秀春 通讯员陆春旺) 日前,永胜县位于南片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片角、涛源、期纳、程海等乡镇旱情初显,县委、县政府把科技抗旱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科技增粮措施,切实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永胜县是全省24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每年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16万亩左右。今年,县委、县政府针对旱情,制定了科技抗旱措施。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涛源水稻超高产示范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校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优先选用国内一流的品种和先进技术。争取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农科专家到永胜开展高产研究。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应用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结合不同海拔、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实施水稻高产样板创建、粮食作物间套作技术推广、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规划,引导旱区群众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亩株数控制定额、地膜覆盖等技术。
同时,制定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实施意见,对“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进行安排部署,力争通过5至10年时间的大规模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局面。目前,永胜县已基本建成水资源配置合理和高效利用体系、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保护、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在全市率先组建成立了永胜县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计划向永胜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3亿元、向中国农业银行永胜县支行贷款2亿元用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李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