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我带“张杂谷”上两会
2013-01-16  浏览:203

    晒黑的脸庞,厚厚的眼镜,谦和的笑容,赵治海代表的样子完全符合大多数人对农业科学家的形象设定。刚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的一楼大厅,他就滔滔不绝地给记者一行介绍起杂交谷子。但在会议室一落座,面对大家郑重期待的眼神,他又有些不自然,连穿在身上的西装外套也显得不搭配了。“我这个人不善言谈。”他不太会寒暄,开头只抛下这一句话,就又把话题引到杂交谷子上。

    这就是赵治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总农艺师。他致力于杂交谷子研究30多年,研究成功光温敏两系法,培育出“张杂谷”系列杂交种,将原来亩产只有200多公斤的谷子提高到400—600公斤,最高亩产810公斤,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填补了世界空白。他曾带着谷穗上两会,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张杂谷”的研究成果,也曾提出在主产区启动对杂交谷子收购和补贴的建议,倾力于杂交谷子的种植和推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杂交谷子之父”。

    “杂交谷子之父”

    作为“五谷之首”,谷子在我国有7000多年的种植史。建国初期种植面积达到1.4亿亩,后来因产量低、除草间苗费工及其他历史原因缩小到1700多万亩。但在许多贫困地区,谷子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而且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匮乏,有着耐旱优势的谷子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对杂交谷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到80年代也没有取得成功,很多单位纷纷放弃了这个课题。198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赵治海被分配到张家口坝下农科所。“那时候,谷子研究已经在走下坡路。我们所有搞杂交谷的科研人员就像在流沙上爬坡,越使劲爬就越往下滑。”出生在农村的赵治海懂得谷子对贫困农民的意义,上大学前做的三年农活更激励他不能在杂交谷子的研究上止步。冬季温室是研究杂交谷子的常用场所,隆冬的沙岭子有零下十几度,而温室里却高达三十多度。去雄、观察不育株……大量的工作需要在温室里进行,赵治海常常是一身寒气进去,满头大汗出来,感冒成了家常便饭。对于身体的劳累赵治海并不在乎,最让他沮丧的是一次次试验的失败。但失败过后,他又总能凭着最初的信念重新出现在实验室。1994年,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之后,赵治海的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选育研制成功。

    从赵治海毕业参加杂交谷子研究到最后研制成功,赵治海用了30年,为尽量尽快完成这项研究任务,他利用冬季农闲季节到海南岛再试验一次。于是,赵治海的课题组每年10月底都要从寒冷的张家口迁徙到温暖的海南岛进行冬繁育种,第二年5月底再回来。他们就这样过着候鸟般的生活,往往是一个地方的谷子还没收完,另一个地方的小苗已经长了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了,它比常规种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了600公斤。2004年,谷子抗除草剂杂交种“张杂谷2号”选育,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解决了谷子高产问题,也解决了长期以来谷子人工除草这一世界性难题。2007年,在下花园区武家庄村示范种植的320亩“张杂谷5号”谷子,平均亩产650公斤,最高单产810公斤,明显高于同等条件下种植的玉米作物收入。目前,赵治海培育的谷子杂交种已在全国11个省区推广40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8亿公斤,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赵治海攻克了谷子杂交种不育系、恢复系、杂交种选育,制、繁种技术,远缘种质资源利用,提高米质等30多个世界性难题,选育出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并应用于生产,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又一项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他无愧于“杂交谷子之父”的称号。

    小杂粮的“大舞台”

    谷子一直被人们看成是调剂饮食的小杂粮,不需要增加水资源投入,就能实现粮食增产,这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地下水资源非常紧缺,尤其是在北方干旱地区,依靠天然降水的旱地至少有3亿亩。由于降水量少,种植其他作物产量很低,种植杂交谷子可以获得高产。”赵治海代表说。2009年,北方遭受严重干旱,降水只有常年的1/3,旱地玉米几乎绝收,而杂交谷子仍有300—500斤的产量。赵治海代表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种植一亩杂交谷子,亩产1000斤,就可以收入1500元,一户农民种植杂交谷子5亩,每年收入可以达到7000—8000元。所以说,谷子也是扶贫作物。”

    现在,杂交谷子不仅在国内11个省推广种植,也走出了国门,被推广到朝鲜、印度和非洲等多个国家。2008年,“张杂谷”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它比埃塞俄比亚常年种植的苔麸和手指谷平均每亩增产150公斤以上。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为了解决世界特别是非洲的粮食短缺问题专程到中国考察了杂交谷子,并决定在全球推广。“杂交谷子比小麦节水1/2,比玉米节水1/3,假如在非洲等世界其它国家发展到1000万亩,能新增粮食30亿斤,解决地球上1000万人的口粮问题。”2010年4月21日下午,在墨西哥举办的世界饲料与食品安全大会上,赵治海代表的发言震撼了现场60多个国家代表,赢得了阵阵掌声。

    “张杂谷”不仅走出了国门,也再次回到人们的餐桌。以前,除了小米粥和二米饭,人们的生活中似乎很难再用到小米。“所以我们开始考虑对谷子进行深加工,实现转化。”赵治海代表说。经过近一年时间,用“张杂谷”酿造的北派黄酒研发成功,它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预计2014年全面投产后,企业年生产能力将达到5万千升,年可消化“张杂谷”近5万吨。北派黄酒结束了华北地区多年没有规模生产黄酒的历史,更为“张杂谷”的深加工、谷子产业链条的延伸、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带着谷子上两会

    田间有句俗语,“谷三千,麦六十,豌豆好的只八颗”。随着“张杂谷”产量的提高和种植面积的扩大,粮食市场上的谷子供大于求,价格受到了影响。“现在的谷子每斤还卖不到一块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种植积极性。而且受价格影响,杂交谷子的种植面积波动很大,导致谷子深加工的产业链不稳定,不利于杂交谷子高产抗旱节水优势的发挥。”为了让杂交谷子得到更多的重视,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赵治海代表把杂交谷子的推广作为了两会建议提案的重要内容。

    “我第一次提出在主产区启动对节水作物杂交谷子收购及补贴的建议时,大会议案组没有列为建议上报。”对这样的结果,赵治海代表早有心理准备。第二年,他丰富完善了相关资料,再次提出了这个建议。“希望国家能启动对谷子的保护性收购,给予地方谷子储备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对谷子深加工企业进行政策扶持,使杂交谷子研发工作步入快车道,尽快使亿万农民受益。”

    2010年3月10日,赵治海代表把“张杂谷”的谷穗带上两会,在河北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他亲自向温总理汇报:“杂交谷子亩产能达到800—1200斤,最高产量1600斤,产量是过去谷子的一倍多,用水却不到一半。”“希望杂交谷子像杂交水稻那样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温家宝总理认真端详着他带来的谷穗样品,左手拿起杂交谷子品种,右手拿起常规品种进行认真比较:“我过去光知道南方有杂交水稻,北方有杂交玉米,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你给我们带来了杂交谷子的好消息,杂交谷子将为我国旱作粮食高产做出贡献,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你,让杂交谷子发展越来越好。”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时刻牢记人民的重托,不忘履行代表职责。每年“两会”前夕,他都会认真整理调研材料、撰写相关建议,几年下来,所提建议涉及方方面面,但最多的还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问题。“比如我曾提过建议,希望国家将杂交谷子纳入粮补范围。”赵治海代表说:“良种补贴作为强农惠农政策措施,非常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推广使用优良品种。现在,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补贴几乎达到了全覆盖,如果国家也能给予杂交谷子种子补贴,无论对于激发农民的种植热情,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还是对民族种业都是巨大支持。”赵治海代表的建议也得到了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真诚、据实的电话沟通和书面答复使他倍感欣慰。“非常感谢国家财政对杂交谷子研发和推广的支持。” 赵治海代表说,“这也是我努力搞好科研、当好代表的强大动力。”

    从大学毕业和谷子结缘,赵治海代表已经在基层科研岗位工作了30多年,这期间他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从八方涌来的多项荣誉。面对各种好机会,他并没有动心,他放不下心中的那份谷子情缘。赵治海就像一株深深扎根于贫瘠土地的谷子,低垂着沉甸甸的谷穗,在初秋黄灿灿的谷田里茁壮成长。

下一篇:2012年江苏“种子银行”新存种子4000余份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