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种菜实惠多
—我区开展蔬菜研究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何静 彭琦 见习记者 何秋平
高原的清晨,颇有几分寒意,而在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温室大棚里却暖意融融,成片成片生机盎然的绿色让人顿时忘记了此刻还是高原的冬天。2012年,是我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工作的丰收之年。这一年里,蔬菜研究所在自治区农科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治区农科院党委提出的工作思路,以“建平台,攻专项,促转化,广普及”的科技工作总方针为实践载体,努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全面提升科研转化和服务水平,在引领和支撑西藏蔬菜种植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预计2012年,我区蔬菜研究所落实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9项,总经费1494.65万元,其中农业部科技项目4项,经费129.65万元;科技部项目3项,经费72万元;财政厅项目14项,经费835万;科技厅项目9项,经费458万元;新立项目23项,接转项目6项。
蔬菜科研创新结硕果
当记者来到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科技园区里,一盆盆无土栽培和立体种植的西红柿、冬瓜等反季节蔬菜横七竖八地映入眼帘。
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曾新元介绍说,今年,我区在蔬菜研究方面,研究所共收集了20份大白菜、6份芜菁种质资源以及3个藏萝卜地方品种和4个内地品种,并对这些品种进行了杂交及优选试验,收获了多份种子成果和实验数据。对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昌都等设施蔬菜主产地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室内病原菌鉴定,明确西藏设施蔬菜上引起土传病害的主要病原物有14种(类),发现国内新纪录寄主病害1个;摸清了检疫害虫美洲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和在拉萨的发生规律,筛选出相应的防治农药和技术;调查研究了叶菜类蔬菜微量元素吸收规律;对西藏叶类蔬菜的菠菜、小油菜进行了镁、铁、锌微量元素施肥技术试验;探索出不同叶菜、不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肥种类、最适数量、最佳时期和有效方法;对7个平菇品种,7个杏鲍菇品种,2个金针菇品种,4个真姬菇品种, 4个黑木耳菌, 3个野生猴头菇品种,4个野生灵芝,3个羊肚菌和北虫草进行了栽培实验;初步筛选出了亚东平菇、杏528、黄金针菇、褐真姬菇、黑椴、2011野生猴头1号等9个抗逆性强、生长性状较好的引进和野生菌株;示范栽培了杏鲍菇4000余袋、香魏蘑4000余袋、真姬菇2000余袋、黑木耳500余袋、平菇1000余袋,菌包制作成功率达到了85%以上,菌丝的生长速度提高了1倍;以青薯9号马铃薯开展抗旱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试验,通过采用单行垄作和密植栽培,加强病虫害防控,最终青薯9号亩产量达到3296.36公斤,和使用常规栽培技术相比,亩产量增产了26.86%。
推广蔬菜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必需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用技术。”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负责人说。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用,也就是服务我区“三农”。
今年以来,我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重点进行了马铃薯、食用菌和果树品种推广和种植技术成果转化,建设示范基地21个,面积共1000亩。同时,进行了优质马铃薯推广和高效种植技术成果转化,在全区建设马铃薯示范基地11个,共775亩;进行了优质食用菌新品种推广和高效种植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园区、波密、亚东和林周4个示范基地。
蔬菜科研成果惠及农牧民
为了使全区农技人员和农牧民群众更好地接受新研发的蔬菜品种,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各科研组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了蔬菜、食用菌和植保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仅马铃薯项目组则分别在日喀则、林芝、山南、拉萨等11个市(县)、12个乡(镇)、14个村开展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培训农牧民534人,乡镇干部和农技推广人员84人,企业技术人员2人,发放技术资料600余份,提供优质种薯20200公斤,提供马铃薯专用肥1750公斤。食用菌项目组对亚东、察隅、米林等地的200名农牧民进行食用菌保育及栽培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已经为全区7地(市)培训科技人员和农牧民3000多人,向参加培训人员发放培训材料4818份,并免费为其发放蔬菜种子及农药,获得了参加培训人员的广泛好评。
压题图片:近年来,随着我区对农业科技项目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农牧民群众致富拓宽了渠道。图为近日,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对口联系的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基地内种植的优质西红柿品种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本报记者 何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