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的土壤,也呼唤着通过资本市场锻造与之相匹配的农业牛股。
2000年12月11日,湘股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创造了两个“第一”:我国第一家以著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上市公司;我国第一家由农业科研单位牵头发起设立的上市公司。
牛股的“种子”也因此播下,并在“波动”“磨合”中不断向上生长。
2011年5月9日,副总理回良玉实地考察了隆平高科。回良玉称赞隆平高科是我国种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亮点”企业,要进一步搞活机制体制,发挥带动作用,不断做大做强,让亮点更“亮”。
本报记者陈海钧 长沙报道
上市初期:摸着科技成果的“石头”过资本市场的“河”
2001年2月20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位在科研领域奋斗多年的老院士喜获殊荣。与此同时,中国新兴的资本股权体制也崭露头角,湖南一家名为“隆平高科”的股份公司与老院士的名字结合到了一起,成为时代的幸运儿。
“隆平高科”是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和袁隆平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注册资本1.05亿元,当时是1999年。
“那时的一个大背景是,国内科技体制改革,强调科技成果产业化,与资本市场相结合。隆平高科也是第一家由省级农科院牵头发起设立的上市公司。”隆平高科现任董秘陈志新称。
不过,虽有“袁隆平”的名头,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且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磨合”不可或缺。
隆平高科成立,作为主要发起人的湖南农科院,将自己下属研究所的一些自办企业,全部纳入了隆平高科。在那个证券行业方兴未艾的年代,拥有科学家品牌、政府强力支持的隆平高科,上市算是一帆风顺。
2000年12月11日,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隆平高科以12.98元/股的发行价发行5500万股A股,募集资金近7个亿。
公司之后的主营业务利润高速增长,但关键的“净利润”指标并不理想。实际上,2001-2004年,隆平高科的净利润仅分别为4033.23万元、1006.12万元、2206.82万元和2712.68万元。
袁隆平则一直对外声称:“我从来不管隆平高科的事。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兴趣。”袁隆平这位大科学家,显然仍保持着一些农民的淳朴气息。
第一次转型:省农科院退出新大新接掌
2004年,隆平高科的原大股东省农科院退出,新大新集团入主。2004年8月,省农科院与长沙新大新集团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2650万股转让给后者,转让总价款为2.53亿。
事实上,新大新集团对种业心仪由来已久。2001年8月,亚华种业第一大股东湖南省农业集团公司将自己所持有的亚华种业3500万股国有法人股转让给新大新集团。
不过,2003年1月,因种种原因,新大新又转让了所持亚华种业的股权。但新大新并没有放弃寻找新的投资目标。而对原控股股东省农科院而言,能够卖个好价钱并且找到一家与上市公司有共同语言的投资方,当然是求之不得了。
2005-2008年,隆平高科净利润持续增长。新大新集团的入主成为隆平高科业绩的分水岭,不过,这一阶段业绩增长的推动力更多来自于股票投资及股权转让等非经常性损益。
但也有机构指出,“其实这是对隆平高科看法上的一个‘误区’。”2007年我国种子供给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产品供给过剩的矛盾空前突出,低端产品的库存量偏大,成为行业盈利能力普遍下滑的主要原因。国内登海种业(002041)、敦煌种业(600354)在与美国先锋公司合作,而隆平高科则是选择在主营业务之外进行策略投资,都是为了防止在行业低谷中业绩下滑。
第二次转型:斩断无关,保留核心
隆平高科重回种业“正轨”的一个标志性信号是,引进“大腕”——杜邦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原中国区总裁刘石,出任公司总裁。
在加盟隆平高科以前,刘石曾先后供职于全球种业双雄孟山都公司和杜邦先锋公司,并因创造杜邦先锋“先玉335”玉米品种的营销神话而享誉业内。
一些券商的分析师当时即提出,隆平高科基本面已经出现了较多积极变化,未来2-3年公司存在业绩爆发式增长的可能。
2011年12月1日,隆平高科总裁刘石辞职,不过,这一人事变动并没有市场预估的那样重要,“当时即有说法:这不可能对公司基本面造成太大的影响,毕竟刘石只是负责技术方面的操作。”
隆平高科时任董秘彭光剑透露,早在2008年,公司即开始进行“中期战略梳理”,确定“以做强为主,兼顾做大”的发展战略。2010年引进刘石,主要是希望他能够在公司经营理念上对隆平高科进行提升。
始于2008年的战略转型,使隆平高科的业绩在2010年开始反转,呈现爆发式增长。财报显示,2010年,公司营收12.8亿,同比增长21.39%;净利润6592万,同比大增571.96%。而公司的玉米种业务也开始发力。2009年,隆平高科与国内玉米种龙头之一山西屯玉开展战略合作;2010年,公司设立玉米事业部,并牵手国际玉米种巨头利马格兰。2010年,隆平高科玉米种收入2.69亿,同比大增277.87%。
2012年4月20日,隆平高科披露2011年年报,当期公司录得净利润激增8成的骄人成绩。2011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33亿,同比大增78.79%。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源于杂交水稻种子和玉米种子这两大业务的发力。
显然,隆平高科已经实现了成功转型,并继续朝着“种业航母”“种业巨头”的目标航行。
“隆平高科走过的13年,正处在我国种业体制转型、市场开放、竞争加剧的阶段。1995年以前,我国种子行业的管理体制是完全的计划管理体制,2000年《种子法》颁布,我国种子行业开始真正进入市场化阶段。政策壁垒逐渐消退,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子企业数量激增,直接导致种子市场过度竞争。预计在不远的将来,种业的集中度大大增加,育种能力、种子提供能力大大提升,大型优质种业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机会。”
隆平高科(000998):磨合中生长的“农”头
2012-12-07 浏览: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