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出发,建立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当前中国农技推广中最为重要的事情。
——鄂中G村观察之二
永强开了一个小型打米厂,农民来打米,有农户稻谷颗粒饱满,永强问为什么,来人神秘地说,这是采用了新技术,就是在水稻生长到某时期打多效唑,谷子不倒且饱满。他要永强千万别外传。
多效唑只是普通农药,为什么打多效唑可以让稻谷不倒还饱满,永强也不清楚。他说,现在农药市场十分混乱,关键是大家根本看不懂农药的使用说明。过去农药品种少,又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来讲解使用农药、施用化肥要领。现在,农药、种子、化肥都已经市场化了,每家农资店都希望你买他的东西,他们的讲解就不是那么中性,就会有偏向,就不太可信。久而久之,如何使用农药就只能靠私下的口口相传了。
农村有句俗话,叫做“人怕误一生,田怕误一季”。为什么田怕误一季?一般来讲,农民收入有限,往往是一季赶一季,很少有余钱,一旦一季没有收成,又没有什么积储,就会出现“青黄不接”,就要高息借贷,就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农民一般都比较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担心新技术会让一季无收。
一方面农民很保守,一方面新技术又不断地发明,如何让农民可以使用新技术?新中国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建立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农技推广体系。乡镇农技服务站是基层农技站,但乡镇农村服务站有村级组织支持,就可以进入村庄推广新技术。农民眼见为实,看到新技术的确是可靠的,就会跟着学。有了一轮成功,新技术就成为旧技术,就变成常规农业技术,农技站就再去推广其他对当地农民来讲重要的新技术。
2001年,G村推广抛秧技术,农民不接受,镇农技站来村里办示范,农民等着看笑话,没料到过了一个月,抛种看起来长势不错,到了收割季节,产量完全一样,而抛种所费劳力只相当于插秧的1/5(含为抛秧所做准备)。第二年,G村没有农户不抛秧。奇怪的是,离G村不远的农村,农民仍然不接受抛秧技术。
按G村人的说法,抛秧解放了妇女,免耕则解放了男人。免耕就是不用犁田即播种,主要是秋季种小麦和油菜,不需要耕田,而采用直播法,效果也是相当好。“免耕直播”法也是镇农技站在2005年来村里示范推广的,现在农民都已完全接受了。同样,如抛秧技术一样,也仅仅是G村一带农民接受了,并未在更大范围农村普及。
前几年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进行乡村体制改革,我省在乡镇推行“以钱养事”改革,将之前作为事业单位的“七站八所”推向市场,政府希望通过养事不养人花钱买服务,来提高“七站八所”的效率,作为“七站八所”之一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也因此被推向市场,变成“民办非企业”单位,之前由财政供养的事业人现在变成面向市场的“社会人”,农技站与其他农口站所合并改称“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G村周边农技站之前的办公室和办公场所早已变卖,作为社会人的农技员,现在各自经营农资商店,因要自谋生活,他们对所售农资产品的评价也就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公道,对一些“新”技术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共享了。所以私下口传的种田“秘笈”渐多。
现在普遍反映,政府购买的这种服务,质量难以评估,从业人员责任感明显下降,“搞形式”和“走过场”成了农技推广的常态。这样下去,就是国家花再多的钱推广农业技术,因为缺少乡镇农技站,而难以“落地”,取得实效。G村人讲,“以钱养事”以后,农业技术服务和水利服务不只是比过去差得多,而且是完全没有服务了。
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甚至未来30年,中国仍然会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因此,从实际出发,建立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当前中国农技推广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以钱养事”的探索或要再探索。
贺雪峰/文
贺雪峰湖北荆门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