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已经干枯的玉米未收割的玉米
|

已经干枯的玉米未收割的玉米
“收获”一词对潘竞顺而言是一种无奈。
看着邻居在忙碌的收获,田地也一天天变得空旷,望着自己长满农作物的田地,潘竞顺只能焦急的等待。
潘竞顺何不想像邻居一样,在收获的季节收获自己的幸福和喜悦,然而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让这一切成为泡影。
只因一张纸,潘竞顺就只能看着别人丰收。他眼看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却束手无策,这种感觉压迫着他每一根神经。
家住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哈腾套海农场六分场的潘竞顺在今年年初参加了该农场举办的一次学习交流会,在会上,自称是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牧高科)副总经理的李静来给当地农户讲解种植青储玉米,并为他们分发了印有圣牧高科字样的宣传册,宣传册显眼的地方还印着“副总经理李静”字样。
潘竞顺了解情况后,决定种植青储玉米,并和哈腾套海农场六分场场长一同与李静签订了种植青储玉米的合同。潘竞顺说:“这个公司在我们这里做过宣传,场领导召集我们来听,签合同的时候甲方来了3个人,我们来了10多个。”
做了一辈子农民的潘竞顺知道,每年的4月15日是种植玉米的最佳时期。由于合同中写到“甲方安排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和符合生产质量的种子,甲方按每亩5斤种子付给乙方生产垫资款,或者是同等价值的种子和化肥”,潘竞顺耐心等待李静的玉米种子,然而却迟迟未能等到。
“他5月3号才来送籽种。”潘竞顺对李静迟迟未能送来种子的一事仍有些不满。
由于李静给农户送种子的时间有些晚,原本答应种植青储玉米的9户农户中的大部分退出,只有潘竞顺和另一位农户坚持选择了种植青储玉米。
"不是送籽种来迟了,而是我们的这个玉米种早了反而不好,种早了玉米就黄了,晚种植却是绿色的玉米"这是李静给我的说法。”潘竞顺向《北方周末报》介绍。
潘竞顺与李静的合作才刚刚开始,就出现了“小插曲”,但不管怎么样,潘竞顺最终还是按照要求,将自己的90多亩土地种上了青储玉米。往后的日子,潘竞顺和平常一样,细心照料着田地,等待秋天的丰收。
然而,令潘竞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收购的季节却迟迟没有等到李静前来收购。
按照合同的规定,8月15日至9月15日必须交售完,但是到了9月26日,李静也只是收割了潘竞顺十多亩玉米,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
《北方周末报》记者在潘竞顺的地里看到,整片的玉米完好无损的伫立在那里,周边土地早已收割完毕,变成空地。
潘竞顺清楚的知道地里是青储玉米不能耽搁,焦急的他曾多次打电话问李静是否还要收购,“如果不收购了,将转卖给别人”。李静答复继续收购,“他一直都和我说肯定要收的,可是他除了收割那十多亩,再也没来过。”潘竞顺说。
“在合同规定的交售期间(8月15日至9月15日),我地里的玉米每亩产量能达到4吨,但现在只有2吨,如果还是按照280元/吨出售,这根本不行。”潘竞顺一年的收入来源就是种植的90多亩玉米,目前的情况,今年很可能没有多少收入,如果按照没有签订合同的农民一亩地卖到1400元左右,现在也已经晚了。李静不来收玉米,直接影响了潘竞顺来年的种植。
辛辛苦苦了一年,无非就是想要一个丰收的结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潘竞顺显得有些无奈。
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好的玉米真的没有人要了吗?
哈腾套海农场副场长王勇告诉《北方周末报》:“关于圣牧高科来哈腾套海农场六分场组织农民听讲、合作种植玉米,我们没有组织过,我不知道这件事。”
圣牧高科采购部部长杨波也表示并未组织过这样的活动。
既然哈腾套海农场和圣牧高科都没有组织,潘竞顺是如何听闻并参加了学习?
哈腾套海农场六分场场长何德新向《北方周末报》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当时场里组织学习了这个会,李静他们是来这个会上做宣传的。”
王勇表示,平时他们和农民签订单的话,场里会出面,而且像青储这种玉米他们都会进行把关。“潘竞顺种植青储玉米,分场场长没汇报这个情况,我们会尽快了解情况。”
李静是谁?为何分发圣牧高科的宣传单?又为何没有履行合同?
带着种种疑问,《北方周末报》联系到了圣牧高科办公室主任李瑶。
对于没有按时收购农户的青储玉米一事,李瑶称:“这个不是圣牧高科的行为。圣牧高科采取经济人形式,我们和经纪人是买卖关系,签订的是采购合同。我们从经纪人手里买青储玉米,至于经纪人下去和哪家农户间签订及签订多少不是我们和农户直接对接的,经纪人要负全责。因为签订协议是经纪人签订的,我们只是从经济人手里面买玉米。”
“李静是经纪人,目前还在收割过程中。去年的案件我同时处理了两到三起,最后法院都是判我们赢了。”李瑶说。当问及为什么李静发的宣传单是圣牧高科时,李瑶回答:“那又能说明什么呢?”
之后,李瑶表示,《北方周末报》询问的问题都已正面回答了,剩下的问题拒绝回答。
《北方周末报》又联系到了圣牧高科采购部部长杨波。对于《北方周末报》的疑问,杨波解释道:“李静不是咱们这儿的人,我们和李静是买卖关系。(圣牧高科)每年要收几万吨青储玉米,因为和农户关系不熟,所以找了当地一些经纪人,让他们来收青储玉米,我们直接收购他们手中的玉米。不管玉米种植的情况,签的越多,就得到的利润就越多,但是还是要考虑自身的实力。(圣牧高科)和李静签了3万吨的合同,但是现在还有2万吨的缺口。合同是我们和经纪人之间的约束,而经纪人和农户之间根本约束不了,由于经纪人的工作不到位造成农户损失的时候,经纪人承担全部责任。李静和我们这都合同也没有完成,我觉得原因是签的太多了,管理不过来。前期李静收割的很顺利,后来因为他的收割队跑了。公司宣传单是我们给经纪人开青储玉米会时给他们发的。”
李静不仅没有履行与农户的合同,同时也没有完成与圣牧高科签订的数量。如此情景,李静又会做出什么样的解释?
《北方周末报》随即联系到了李静,李静表示,“我现在还在收,是他(潘竞顺)不好好商量,我现在也没说不要,就算他不做青储,把玉米棒掰下来,我说按每亩1500元收,他不同意。”
潘竞顺否定了李静的说法。潘竞顺称,李静根本就没有这样说过,如果李静真有这样的说法,他早就答应了。
如今,“无所适从”的玉米仍然伫立在潘竞顺的地里,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截稿时,《北方周末报》了解到,潘竞顺已将圣牧高科起诉到了法庭。潘竞顺称,法院进行了调解,让他先将玉米收回来。
潘竞顺按照法院的要求进行了玉米收割,“两个星期以前调解的时候,圣牧高科的人也说给解决。当时他们(圣牧高科)领导不在,等领导回来再说。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解决。”潘竞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