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
安徽省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种子协会理事、安徽省种子协会副理事长、天益青种业集团董事长刘良柏带领公司在种子研发推广上作出突出业绩,为我国农业丰产做出了贡献。
他们引种和上报审批的小麦品种烟农19和公司开展的“烟农19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的项目获201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小麦品种皖麦52,是安徽省历史上由专家组实产验收第一个突破600公斤的小麦品种,2010—2012连续三年被农业部推介为黄淮麦区主导品种,已占安徽省小麦面积的20%以上。
在杂交玉米方面:公司率先引进、推广玉米品种郑单958成为安徽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占玉米面积的50%以上。
在杂交水稻上:引进、推广的国审水稻品种皖稻125, 2010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天益青种业以其依靠科技进步和严格质量管理,开拓创新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地为我国农业的丰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祖国大地上奏响了一曲高昂的丰收之歌。用农民的致富和农业丰收的业绩为十八大献礼,并进一步落实十八大精神。
种业是农业先导性产业和科技密集型产业,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去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使我国种业创新步入新阶段。今年初,中共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了种业发展的重要性。
国家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学会会长张桃林指出,我国农业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到43%以上。在种业科技方面,我国目前初步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种业科研体系。长期保存着种质资源41万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育种方法技术研究进展较快,特别是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转基因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速了品种选育由表型选择向基因型选择、由形态选择向生理指标选择转变。种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创新实力的竞争,农业生产对品种创新的要求不仅有高产、优质等经济指标,而且要更多体现多抗、广适等综合性状指标,我国加快种业科技创新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农业部等相关主管部门表示,我国将通过推动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和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等五项措施,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实施品种创新战略
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在皖北大地上一提到“天益青”,可以说是农民心中的一朵奇葩。天益青种业在近50年发展历程中,用实际的业绩诠释“天益青良种,受益一方农民”的品牌内涵。天益青种业位于南北古道,汴水之滨的宿州市,是较早拥有部颁全国种子经营许可证和进出口权的种子企业,主要研发经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各类农作物种子。“以科技为先导,以品种求发展,以质量创品牌”是现代种业做强做大的战略手段。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天益青”,2012年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企业先后荣获“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消费者信得过单位”“AAA级信用企业”“安徽省市场质量放心产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2001年获农业部“全国种业百强企业”第30名;2003年获农业部颁发全国种子经营许可证。公司良好的信誉和显著的工作成效得到有关部门和广大消费者的肯定和认可。天益青种业也以此为动力,借助国家种业政策的东风,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不断夯实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公司发展的基础。
天益青种业现拥有3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500平方米的种子销售大厅,6000平方米的仓库,800平方米的低温低湿库,10000平方米的晒场,400平方米的标准化种子检验室及年加工能力5000万公斤的大型种子加工流水线和自动化计量包装机械。
天益青种业拥有稳定的种子繁育基地10万余亩,其中小麦80000亩,玉米5000亩,水稻5000亩,大豆10000亩,公司所开展的种子繁育(制种)工作成绩突出,繁殖(制种)田产量高、质量好,其中水稻制种因纯度高、品质优而享有盛誉,每年公司繁育(制种)均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天益青种业坚持注重品种社会贡献,公司推广的品种始终引领着黄淮地区品种的使用,先后组织引进、选育、推广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累计10多个,社会效益显著。公司年各类农作物种子经营量达到4000万公斤,经营额超亿元。
小麦方面:目前安徽省第一大小麦品种烟农19,是天益青引种和上报审批的,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小麦品种皖麦52,2010—2012连续三年被农业部推介为黄淮麦区主导品种,已累计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高产抗倒高白度小麦新品种皖麦52的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获安徽省宿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宿州市种植的小麦种子中有近一半是天益青推广的。
在杂交玉米方面:公司率先引进、推广玉米品种郑单958,占玉米面积的50%以上。另外还有公司主持引进、推广玉米品种鲁单981、农大108等优秀品种,为推动安徽玉米生产立下了功劳。
在杂交水稻上:引进、推广的国审水稻品种皖稻125,2005年获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支持。
该公司目前以宿州市种子公司为核心组建了天益青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宿州市天益青种业科学研究所、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宿州试验站和宿州市皖麦52系列生产技术研究会、宿州市天益青农机专业合作社,正致力于集团方向上实现新的跨越。
组合自主创新要素
加快育繁推一体化
国家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告诉本报记者,《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启动了面向企业的生物育种产业化专项,今年投资3.4亿元。财政部正在推进建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首批筹资15亿元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科技部将企业商业化育种列入种业科技重点专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积极落实减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改制重组契税政策。
据最新统计全国持证种子企业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达325家。但目前我国种子企业具有商业化育种能力的不足10%,种业全行业的利润率不足5%,投入科研经费有限。2009年美国前十名的种子企业销售量已占全球种子市场45%。
为快速提升天益清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把公司培育成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该公司董事长刘良柏坚持“科技兴企、科技兴业”理念,把公司发展成为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本土化种子企业。该公司建有独立科研所,每年拿出种子销售纯利润的30%左右用于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研发,使天益清企业成为商业化育种主力军,他们加大培养和引进科研育种人才力度,着力构建一支技术力量强、敢于创新、敢于拼搏、团结和谐的科研队伍。同时加大种质资源搜集和利用,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强化优势作物稻麦种子研发,加大投入和研究力度,近5年内争取育成3—5个新品种,为公司发展做强奠定科研和产品基础。
在发展合作上,刘良柏进一步强化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在“扶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政策下,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加大重组力度,整合和优化一切推动发展的种业资源,加强同科研院所(校)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种业强盛之路,吸纳科研人员,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快速提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研发能力。目前,天益青种业已进入宿州市工投集团,解决了融资渠道问题,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还先后同中国科学院遗传生物所、山东农科院玉米所、安徽农科院水稻所、河南农科院、宿州市农科院、济宁农科院、徐州农科院以及安徽农业技师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搭建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培养农业科研人才,加强优势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强化科研育种核心工作,在强化公司自主科研育种的同时,通过科企合作,选择最优秀的品种在最适宜的地区推广,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主导品种群。以合作育种和委托育种来促进公司自主育种,多方面、多渠道加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断推进安徽省乃至黄淮经济区农业的科技进步。
科技与项目双轮驱动
形成领先主导品种群
201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强调: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出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天益青种业积极创造条件,近年来先后依靠项目带动,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加大种子资源积累和研究应用,目前正在筹备建设生物育种中心。同时公司依靠承担了国家黄淮海小麦区域试验、国家黄淮海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国家(北方区)粳稻品种区域试验、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黄淮海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安徽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安徽省普通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安徽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安徽省棉花品种联合鉴定试验等优势,认真开展优势品种的研究和育种材料创制改良,不断创新育种理论方法,提升技术水平,有针对性开展育种工作。该公司已拥有以皖麦52为主的自育和买断审定品种10个(国审小麦品种皖麦52,华成3366、金禾9123,国审水稻品种K优52、Ⅱ优508、省审玉米品种鲁宁202、省审大豆品种皖豆27、省认定花生品种华成1号、华成9号,省认定西瓜品种丰华8号),初步形成了一批黄淮经济区领先的主导品种群;现正在参加国家和省区试品种8个,现有各类作物种资资源中间材料10000余份,后续品种将陆续转化为科技生产力,为促进农业增产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打造学习型团队
一心为农民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说,现代种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质创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和种子营销。中国种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同步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贯穿于种业的全产业链。二是对种业上、中、下游的支持或扶持,既要找准薄弱环节,更要抓住难点和关键。三是在企业逐步成为创新主体的过程中,对具有创新优势的大专院校,要充分发挥其现有的优势,以保持我国种业的竞争力和对现时农业生产的支撑力,并逐步引导其向种业上游转移,发挥其创造力。四是抓住种质创新、走规模化、工程化的路子,加强种质资源、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保护,强化产学研的联合和合作,要建设培养现代种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
天益青种业公司董事长刘良柏是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他从事种子行业工作27年,始终坚持科技和人才是企业的发展第一要素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团队建设。他号召员工终身学习,学以致用,并做到言传身教,将公司塑造成一支学习型团队,目前公司科技与管理人才占职工总人数77%,其中拥有一批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在地方种业发展中独树一帜。
刘良柏提炼公司核心企业文化是以推广优良品种为使命,以服务三农让农民增收,实现员工自身价值、提升员工生活品质为宗旨;以打造天益青百年企业为目标;以国有企业体制为基础;以创新型机制为动力;以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客户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一切为了农民、一心想着农民为服务理念;本着“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牢记科学发展观,抓住种业发展机遇,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共同努力,开创天益青种业美好的明天。”天益青人就是凭着优秀企业文化的激励和热情,创新性推进公司科研、生产和经营等各项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刘良柏表示,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加剧。经过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成功运作,种子行业越来越趋向成熟和规范,用网络经营的形式把企业成功打造成行业先锋,不断扩大和稳固市场。为更好促进民族种业健康发展,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刘良柏将继续带领自己的团队,加强人才、品种、基地三大资源的集成,以科技谋生,以质量创品牌,加速育繁推一体化进程,以效益最大化做强做大企业。
在谈到未来发展时,刘良柏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种业大提速、大发展的新形势下,积极贯彻国家种业政策,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创新,产学研结合,用科技铸就和延续一流种子品牌,一心为农民致富服务,一心为农民丰收服务,让“天益青”播撒的丰收之歌一路高亢,一路跨越。
■相关链接
天益青种业最新小麦品种华成3366、金禾9123。
小麦品种华成3366:
该产品是宿州市种子公司以烟优361为母本,宿26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成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品质达到中强筋标准。该品种属半冬性偏冬多穗型中熟品种,其突出特点是亩成穗数多、丰产稳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度在天益青种业科研所预备试验中平均亩产611.1公斤,比对照皖麦50增产8.05%,居第一位。
2007—2008年在天益青种业科研所品比试验中平均亩产607.3公斤,比对照皖麦50增产8.9%,较烟农19增产7.1%,达极显著水平。
2007—2008年参加参加国家黄淮海南片小麦冬水组预备试验,平均亩产537.1公斤,比临近对照周麦增产1.9%。
2009—2010年度参加国家黄淮海南片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18点汇总,平均亩产532.4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5.96%,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77.8%,居冬水组A组12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2011—2012年度参加国家黄淮海南片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17点汇总,平均亩产515.8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6.4%,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100%,居冬水组B组14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24.1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6.18%,增产点率88.9%。
2011—2012年度国家黄淮海南片小麦冬水组同步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1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4.3%,增产点率92.9%,居冬水组B组生产试验第2位。
小麦品种金禾9123:
该产品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以石4185为母本,92R13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已经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权号为CNA20070448.6。适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以及山东省等中等或偏上肥力早中茬口种植。宿州市种子公司独占许可。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北片地区域试验4省13点汇总,13点增产,平均亩产556.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7.21%,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种第2位,最高亩产629.4公斤。
2007—2008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北片水地区域试验4省13点汇总,13点增产,平均亩产551.0公斤,平均比对照石4185增产6.78%,增产极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第2位,最高亩产641.0公斤。
2007—2008年度在参加参加国家黄淮北片水地同步生产试验4省8点汇总,8点均增产,最高亩产593.3公斤,平均亩产523.9公斤,较对照石4185增产6.72%,居4个参试品系(种)第1位。
2009—2010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18点汇总比对照周麦18增产4.41%,达极显著水平。
2010—2011年参加国家黄淮北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20点汇总比对照周麦18增产3.17%,达极显著水平。
2010—2011年参加安徽省引种试验5点汇总平均亩产558.9公斤,比对照皖麦50增产5.7%,达极显著水平。
2011—2012年参加国家黄淮北南片同步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4.6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5.05%,居B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