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杜冠华,社旗人。1986年、1992年两次赴日留学,1998年获农学博士学位,现在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工作。他从日本引进并研发优质抗病高产新品种“黄金晴”水稻,成为沿黄稻区当家品种,栽培面积占50%以上。该品种荣获1992年全国首届及1995年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3年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金世纪,经农业部检验,10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被列为省科技攻关项目。他先后获得国内外研究成果奖15项,智力引进与推广成就奖12项,先后被省人事厅授予“引智工作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留学归国人员先进个人”,被省直机关工委授予“十佳自主创新优秀共产党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群众喜爱的优秀农业专家”等称号。
今年59岁的杜冠华,1971年在南召云阳蚕场参加工作,至今已40余年。他1976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1979年调入河南省农业厅,因精通日语两度公派留学日本,1998年获日本鹿儿岛大学农学博士,回国后仍在省农业厅长期从事农业科教工作。
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这样评价杜冠华:“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可所有接触过他的人,包括我,对他都会产生一种敬意,这种敬意来自他高尚的人格。”
记者采访杜冠华,发现他高尚的人格,就是不为名利,一生敬业,埋头耕耘,默默收获。
“黄金晴”水稻之父
2012年11月4日上午,风很大,冷飕飕的,在原阳县朱楼乡闫庄村闫志安家里却荡着暖意。杜冠华与57岁的种稻农民闫志安聊着“黄金晴”,闫志安和村里的人都认得杜冠华,25年前他来推广“黄金晴”,村民把他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闫志安高兴地说:“今年收成可好,我种了8亩‘黄金晴’,平均亩产1300斤,价格也高了,每斤4块。‘黄金晴’不仅品质、品相好,还不倒伏。”
“黄金晴”是河南的一个优质稻品种,名闻遐迩,其生育期极适合沿黄地区稻麦两熟耕作制。可是“黄金晴”的选育人却鲜为人知。“黄金晴”之父就是杜冠华。
杜冠华1971年高中毕业,到南召县云阳蚕场工作。因为踏实肯干,1973年被推荐并通过考试成为沈阳农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
沈阳农业大学柞蚕专业开设日语、英语,可自选一门。杜冠华选了日语,因为日本的蚕桑技术先进。
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杜冠华不仅掌握了柞蚕技术,也扎实地掌握了日语。1976年毕业,因为成绩优异,他有留校的机会,但他说,他与家乡土地亲,老梦见自己种出了一地的好庄稼。他执意回到了南召县,在小店蚕种场为蚕农培育蚕种。
1979年,教育部门进行统一考试,择优分配。杜冠华考得好,被分配到省农业厅。
“黄金晴”是杜冠华1986年公派赴日研修期间研究的品种,一年研修期结束后,他把“黄金晴”引到国内来。这是1987年,也在这一年,杜冠华入了党。
“黄金晴”是日本的水稻品种,“黄金”誉其优质、珍贵;“晴”在日语里不仅指好天气,也指好心情;“黄金晴”可理解为“受人喜欢的优质大米”。
“黄金晴”引进来,直接种,完全可以,但是杜冠华要把工作做得更好,要让它超过在日本的表现。农业厅支持他,每年拨给他2万元科研经费,他利用工作之余或者在推广种植的乡下,或者在试验田里,年年对黄金晴进行提纯、复壮、选育。
一个品种连种几年会退化,所以年年需要用提纯、复壮的种子做种子。一个品种通过人工定向选育也是可以进化的。穗粒数可遗传,年年定向选育穗粒数多的植株繁育后代,产量就一代比一代高。优质稻的香气可以遗传,年年定向选育,大米可以一代更比一代香。
据省农业厅统计资料显示:从1987至今,全省累计推广“黄金晴”2000万亩以上,纯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1992、1995年,“黄金晴”曾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这个名字也早已成为中原米业的著名品牌,并叫响全国,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在原阳县乃至新乡市,“黄金晴”是当家品种。杜冠华深爱“黄金晴”,也深爱种植“黄金晴”的农民。在家属院,他常会遇到不认识他的开着拖拉机卖大米的农民:“同志,要袋米吧,是‘黄金晴’,煮汤好,又黏又香。”他听了,特高兴,笑笑,买上一袋扛回家,无论家里需不需要。
写在日本试验田里的论文
1992年,杜冠华第二次公派赴日留学,3年后获得日本宫崎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又过了3年他拿到了日本鹿儿岛大学农学博士学位。
留学6年,研究课题依然是优质稻。
水稻是否优质,是由品种特性决定的,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香气,杜冠华发现了香气基因,这是了不起的发现。
1995年11月,在日本亚热带作物学会第78届论文发布会上,他发表了《关于香稻的遗传》的论文,该论文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首次证明了香稻中香味遗传基因载于第四染色体上。专家们认为,这为绘制水稻基因图谱提供了依据,也为转基因提供了依据。
水稻优质的程度是由肥料决定的,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的平衡可以提高品质。水稻优质的程度,也受某些有机质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在中国、日本都是新课题,于是,杜冠华就选择了这个课题。
他选用的有机质是木炭和木醋液,木醋液是木炭生成过程中从木材中挥发出来的气体凝结成的液体。在日本,封山育林搞得很好,植被保护得很好,以至灌木丛生而蔓延,其花粉却是人的过敏原,只好砍伐这些灌木,制成木炭,同时提取木醋液。木醋液和木炭,可以提高叶绿体合成有机物的功率,可以增强根系的发育和吸收功能。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育时期,需要木醋液以及与木炭混合物的浓度不同。
杜冠华在日本作物学会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先后发表了多篇木醋液、木醋液和木炭混合物对香瓜、甘薯、水稻的影响等论文,堪称木醋液方面的专家。
他的博士论文《施用有机质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是对6年研究的总结,被日本国立图书馆收藏。
获得博士学位以后,杜冠华毅然回国。他可以不回来,因为有很多公派留学生都没回来。杜冠华说,我不能不回来,我留学6年,是厅里给我发着工资,报销着飞机票,再说我还是一名党员,怎能不回祖国?
写在中原大地上的论文
一个留洋博士,在人们心目中,应该做教授,或是研究员,甚至应该当官,而杜冠华留学回来又回到农业厅科教处,是个戴着博士光环的普通科技人员。杜冠华说:“只要学以致用,用之所学,我心满意足,再说,可以业余搞科研呀!‘黄金晴’不就是业余研究的吗?”
同事们说,杜冠华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博士,最著名的一篇“论文”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厅领导说,《意见》看上去是一篇公文,一个文件,其实是规划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比学术论文难写,没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写不出来的。
杜冠华说,农业科学技术必须推广开来才能转变为生产力,而推广科学技术首先需要建立体系、体制、机制,否则,科技就会被“棚架”。
《意见》由杜冠华负责起草。他从调查研究做起,足迹踏遍全省18市的许多县乡村,到基层农技站摸底,与农民座谈,翻阅大量资料,并与发达
国家的成功模式对比、分析,与省人事厅、省编办等多家单位讨论、协商,经过28次易稿,历时一年,杜冠华为2007年底形成此《意见》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设性的建议。
《意见》实施后,河南省县乡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得以健全或改善,有人、有车、有经费。基层农业局长们喜笑颜开,苦惯了的基层科技人员像过节一样高兴。
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还兼有促进农民体育运动的职能,杜冠华负责此项工作。十多年来,他亲历和陪伴了我省农民体育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特别2012年9月在南阳成功举办的全国农民运动会,他为此奔波操劳,付出了满腔心血。
农业厅党委副书记王志勇书记介绍,:除了“黄金晴”,杜冠华至少还有如下篇章:
他与我省著名桑蚕专家梁长俭一起,制定了全国首个《蚕桑技术标准》,成为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化建设的经典范例。
他的学识超出水稻和柞蚕,亲自参加答辩,为我省嬴得了国家农业部、科技部《芝麻优异种质资源和加工技术引进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该项目带动我省芝麻良种培育和加工研究走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前沿。
他留学日本期间掌握的木材炭化知识也在国内应用,与我省林业科技人员合作完成了《冷冻处理对日本柳杉边材炭化的影响》。
这都是杜冠华默默地扎实地写在中原大地上的一篇篇精彩论文。
忠孝两全的好人
杜冠华是省农业厅最早的留洋博士,在认识他的人中极有口碑。
人事处调研员史鲜平说:“人家老杜好人啊!几十年来,踏实、敬业,从不给上级领导和别人添麻烦。”
在农业厅家属院,记者碰到张维霞处长,她说:“这人本分,他家属原是锅炉厂员工,因身体不好退休,杜处长对嫂子尽心照顾,他们经常在家属院里散步。”
王志勇书记聊起杜冠华尤为感慨:“厅里上上下下提起杜处长,就两个字——‘好人’。他岗位职责内的工作干得出色,他专注的科研项目从没放弃,家里也照顾得很好。”
提及荣誉,杜冠华谦和一笑说:“一个人的成功,有机遇的因素。我老觉得自己是幸运地赶上了好时代,有党和国家对‘三农’出台的好政策,知识分子有干事业的好环境。若不尽心尽责去干,能对得起谁?”
杜冠华兴趣广泛,不仅酷爱体育活动,他的日语歌曲《北国之春》也让同事们津津乐道。杜冠华说,此歌三段歌词结尾都荡气回肠:“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心中的故乡是河南;在现在,他心中的故乡是南召县云阳蚕场。
云阳蚕场有他的父亲、母亲,父亲87岁,母亲84岁。他负责农民体协工作,自然懂得生命在于运动,可是父母不爱动,前几年,他就给父母买了几只羊,因为放羊就得走动,可是羊走得太快,二老赶不上。于是,他回去卖了羊,买了鹅,鹅走得慢,适合父母放养。
杜冠华说:“大半生没有整块的时间陪伴二老。再过一年就退休了,余生有两件事必做:一件是照顾年迈的父母亲;一件是继续他的水稻新品种研发,家里有蚕坡,有土地,有实验基地,我把余生放进稻田里放在柞蚕地。”
这是一个农学博士的情怀。
四十年的岁月匆匆走过,杜冠华已是一位了不起的享誉国际的水稻科研专家,是一位创新并出色地完成了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者,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大家眼里敬业爱家、忠孝两全的“好人”。
这个平常的“好人”,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永恒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