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是东坡区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年种植量达25万余亩。从2003年开始,东坡区油菜根肿病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2012年5月,东坡区农业局对悦兴、尚义、太和等地的油菜主栽品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26个田块中,发病田块达100%,病株率最高达69%,平均病株率28%。
目前,油菜根肿病已对东坡区油菜生产形成了较大威胁,同时对该区20多万亩其他十字花科作物也构成了危害。油菜根肿病到底应该怎样进行防治呢?近日,记者采访了东坡区植保站技术员路少林。
记者:油菜根肿病怎样识别,它有什么危害?
路少林:引起油菜根肿病的病原菌为云苔根肿菌,其寄主范围很广,除油菜外,还危害青菜、萝卜等。根肿病发生在根部,病菌一般从根毛或幼根处侵入,在主根或侧根上形成肿瘤,农民俗称“大脑壳病”,肿瘤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初期表面光滑、白色,以后颜色变褐、粗糙、龟裂,易为其他病菌侵染而腐烂发臭。
苗期病害严重时,可使小苗枯死。成株期发病轻者,在肥水条件充足时,能成株结实,但植株纤细,分枝减少,产量锐减,发病重者,植株萎蔫不能恢复,最后全株枯死,造成绝收。
记者:油菜根肿病发病要具备哪些条件?
路少林:土壤、气候、油菜品种以及种植方法等都对油菜根肿病的发病有影响。通常来讲,在土壤PH值为5.6-6.5时发生情况较重,而根肿病菌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并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我市许多区域都采取水稻—油菜种植模式,长期实行免耕种植,使土壤得不到翻耕,加之过多地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导致土壤酸性过重。
病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8℃-25℃,高于30℃和低于9℃不能萌发。土壤含水量50-90%的条件下均可发病,多雨发病重,干旱发病轻。我市油菜播种大多在9月中下旬,出苗期正遇上阴雨连绵,特别是10月上旬有一次降温降雨天气过程,正值油菜发根展叶期,根部易受低温影响正常生长,病菌开始侵入。
记者:油菜根肿病应该如何防治?
路少林:油菜根肿病属土传病害,一旦发生,普通防治和药剂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效,建议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发病重的乡镇可选择相对抗病的品种,如杏油2号、德油5号,配搭本地品种。
由于休眠孢子的抗逆性强,因此发病严重的油菜田,实行4-5年的轮作,在规定轮作的年限内不要种植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发病轻田块可轮作一年小麦,可减轻发生。
此外,施行育苗移栽也是可行办法之一。选用3年以上没有种过十字科作物田块或略碱性土壤作苗床,苗床地用50%敌克松200倍或福尔马林50倍液进行消毒。通过风、筛、晒,消除病虫及劣质种子,用50%多菌灵药剂拌种,按油菜种子每100克拌和10克多菌灵后播种。苗床以含钾复合肥和硼肥作底肥,少施氮肥和过磷酸钙,并加强开沟排湿,培育壮苗。
叶期以后移栽,移栽时清除已感染的病株,用53%雷多米尔500倍或10%科佳800倍液浸根10分钟后移栽。移栽时可用50%氯溴乙氰脲酸600倍液先行灌窝。油菜真叶展开期是防治关键期,可用75%百菌清500倍或70%托布津600-800倍喷淋或泼浇整个苗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