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属政策扶持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具备自主创新能力,较早介入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领域。公司在上市前即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杂交水稻品种线,涵盖中稻与晚稻、两系与三系,其中优势品种“新两优6号”被农业部赋予首批超级稻称号,2009年度推广面积已排名全国第二。
做大做强水稻种子
自身研发已被验证
公司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具备较强研发实力,拥有一流的育种专家资源,并在海南、安徽建有科研育种、亲本繁殖基地。目前公司拥有自主产权杂交水稻品种22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品种保护权9项,承担国家及省市重点项目10余项。
2006年以来,公司已有7个杂交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包括两个三系品种和五个两系品种,国审数量在上市公司中仅次于隆平高科。其中,2007年审定的“新两优6号”更是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超级稻推广品种,也是全国三大稻区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两系杂交水稻的主要推广品种。
外部收购如虎添翼
通过一系列收购与合作,公司收获一批水稻品种的经营权,其中包括六款国审品种。
收购四川竹丰种业,公司获得竹丰系列、西南科大系列品种十余个,有效拓展公司在西南片区的销售市场;通过与新强种业联合成立荃银欣隆,公司获得三款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加强公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优势;通过收购华安种业,公司获得七款水稻品种的使用权,加强省内优势;此外,公司还购买了谭两优143、五山丝苗的独占使用权。
除水稻品种外,通过收购公司还获得诸多研发资源与制种资源。如四川竹丰种业具备三系杂交稻研发优势,并拥有优质制种基地10000亩左右;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资华安种业,变相获得安徽农科院的研发资源,之后双方合作成立“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即由此而来。
统一部署研发资源与营销渠道是收购之后的整合重点,由于所收购杂交稻种企业的自身研发实力相对偏弱,因而该过程相对简单,判断未来子公司研发资源将整体纳入母公司体系。
品种储备充足
公司主力品种包括新两优6号、两优6326、皖稻153、徽两优6号。新两优6号在2009年位居全国推广面积第二,近两年推广面积下滑,但仍是国内主要品种;两优6326在2009年位居全国推广面第三,公司通过欣隆种业获得品种经营权,但德农正成种业同样拥有经营权至2013年6月。
除上述主力品种外,公司还拥有足够长的后备品种线。新两优香4、农丰优909、丰优293是持续推广的品种,而2010年通过国审的新两优223、新两优901、新两优343产量表现突出,有望上位,其中两优223的品种权和全国市场独占开发权已交由湖北荃银,实际推广临近。
去库存势在必行但有难度
短期来看,公司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去库存化势在必行。排除子公司影响,荃银母公司库存在2009-2011年快速提升,11年底达到2.03亿元,同比提升72%。行业内来看,公司127%的库存收入比处于较高水平,而同业基本在50%以下。
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主营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相对三系品种具备优势,因而公司毛利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所收购资产的中和作用,以及天气因素导致单期制种成本上升,近几年公司水稻业务毛利率持续下行,由最高43%降至38%。同期,竞争对手产品结构调整带来毛利率持续提升,因而公司2011年水稻业务毛利率已落后于隆平高科,这将为公司的去库存进程带来难度。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目前景气度呈下行趋势。对比全国杂交水稻种子供需情况,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制种面积增长,带来供给增加,但同期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稳定,种子需求变化较小,因而供大于求愈发明显。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预测,2012年国内杂交水稻种子供应3.4亿公斤,需求不超过2.7亿公斤,年底将剩余0.7亿公斤以上,占当年需求的26%。
在行业整体供大于求以及公司自身毛利率下滑的背景下,去库存难度加大,必须依赖于营销网络的完善与营销理念的改进。我们认为,在前期一系列收购行动完成之后,公司势必将工作重心转移至销售能力的提升上来,即加大力度在外埠布局营销团队与代理商,这一步骤决定了公司能否消化快速收购所带来的产能扩张,顺利度过难关,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培育玉米、小麦种子
相关多元化战略
公司上市后,立足于资本优势,顺应政策导向,确立了以杂交水稻种子为主导的限制性相关多元化战略。在主营杂交水稻种子业务的同时,积极向主业外延扩展,发展玉米种子、小麦种子等产业。
玉米、小麦、水稻是国内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是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本世纪以来,国内小麦播种面积相对稳定,始终在2400万公顷左右;玉米播种面积则持续提升,2010年已达到3250万公顷,比2001年增长34%。在此背景下,通过每亩用种量、种子商品化率、种子价格等指标,测算出当前杂交玉米种子市场空间超过300亿元,小麦种子市场空间超过100亿元,合计为杂交水稻种子市场的两倍。因此,公司进入玉米、小麦种子市场,博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符合产业特征。
公司上市前仅是一家主营杂交水稻种子的地方性企业,并不具备玉米种子、小麦种子的业务基础,完全依靠自行打造的难度较大,因而利用资本优势进行收购无疑为最佳途径。
玉米业务兼顾品种与研发
在玉米种子业务收购标的的选择上,公司兼顾成熟品种与研发资源,做到长短结合。一方面筛选收购市场中有潜力的品种,便于迅速开展业务,实现收益,如收购铁研种业的诸多品种、高玉2067等;另一方面致力于收购杂交玉米研发平台,为长远经营打下基础,如收购杨凌登封种业的研发资源、建立与铁岭农科院的合资关系等。
在国内玉米主产区布局上,公司也有所考虑,通过铁研种业快速进入北方春播区,通过登封种业进入黄淮海夏播区。两家公司各有特色,铁研种业依托于铁岭农科院,拥有国审或省审杂交玉米品种20余款,年度营业额在3000万元以上;登封种业是在原陕西高效农业开发研究所基础上发展起来,积累了丰富的玉米育种资源,但商业化推广尚未真正起步。
小麦种子依托皖农种业
小麦种子业务也是公司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收购安徽皖农种业得以实现。皖农种业以经营小麦种子业务为主,独占经营的小麦品种主要包括皖麦54、安农0305、皖麦47、皖麦202,同时还享有罗麦8号、罗麦10号的生产经营权,此外多个新品系正在参加预试、区试,有着较好的品种储备。皖农种业在江苏、安徽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小麦制种基地约3万亩,近两年销量已达到1000万公斤,年营业额接近4000万元。
未来皖农种业将成为公司发展小麦种子业务的基础、核心平台,将充分发挥其原有小麦种子业务优势,建立小麦研发机构、扩大制种规模、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成长为育繁推一体化的主营小麦、兼顾水稻种业企业。
投资建议
公司的战略是由区域型水稻种子企业走向全国型种业集团,我们看好种子行业长期趋势,同时也认同公司的发展方向。目前公司的外延式扩张进展顺利,但后续整合效果较不确定,如果管理及时跟进,子公司有望较快释放业绩。在种业上市企业中,公司估值偏高,但由于其扩张步伐最快,有持续高成长的可能,因而给予“增持”投资评级。
提示: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栏目,仅为机构或分析人士对一只股票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本网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切有关该股的有效信息,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