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江门种植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8%
2012-06-01  浏览:219
 

市农科所每年举办一次优质蔬菜品种推介活动,吸引了众多种植户。

曹竹元对今年凉瓜收成充满信心。

通过使用发酵床技术,养鸡场消除了剌鼻的氨气味。

生态养猪得到了推广,猪场没有了臭味。

“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促进了柑桔稳产高产。

  作为广东省的农业大市,我市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工作也走在了全省前列,据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种植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同时全市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与此同时,“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测土配方”、生态养殖等新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水稻基本上都是优质稻

  我市早晚两造水稻总面积有280余万亩,现在,基本上都是优质稻品种。据了解,近些年来我市优质水稻育种成绩斐然。继新会区农科所成功培育了特优“小农粘”,并闻名全省,此后,我市优质水稻常规育种又有了新的发展,如台山市农科所育成拥有知识产权的优质稻“齐粒丝苗”、“象牙香占”,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现在又有“台星丝苗”、“台科丝苗”、“金山丝苗”、“齐丰占”等8个品种参加了省区试,其中“齐丰占”米质达到国标、省标一级米的标准。航天育种也有突破,台山市农科所育成的“仲航1号”今年参加省区试,经初步的鉴定,其米质超过“象牙香占”。

  水果生产方面,市水果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南亚热带作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为基础,积极进行水果新品种的引进、改良、推广,对水果新技术进行消化、创新集成、示范推广。近几年该所研究繁育大批量植株性状整齐一致,同时纯度高、变异少且性状优良的无病毒健康香蕉、粉蕉、皇帝蕉、果蔗、木瓜、油梨等种苗,进行示范推广,平均每年推广种苗约800万株,推广面积达10万亩。

  说良种,就不得不提及市民人人皆知的“江门大顶苦瓜”(也称杜阮凉瓜)。该品种凉瓜个大、肉厚、皮色翠绿、口感脆嫩,并且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市农科所从2005年开始进行“江门大顶苦瓜”提纯复壮和选育工作,以实现“优中更优”的目标。经过5年努力,市农科所已提纯培育出“江门大顶苦瓜”特性新品种2个,即江科1号大顶苦瓜和江科2号大顶苦瓜,这两个品种比常规农家种亩增产500公斤,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

  马冈鹅年饲养量达1000万只

  市农业局总畜牧兽医师龚荣茂介绍,这些年来,农业及畜牧兽医部门一直坚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协调”理念,推动本地区畜牧业健康发展。这其中,良种良法更成为整个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江门生猪年饲养量超500万头,是我省重要生猪生产大市,生猪生产过程中良种良法推广情况怎么样呢?龚荣茂介绍,经过不断培育提升,现在我市饲养的生猪基本上都是瘦肉型的“三元杂交”,它用料少、瘦肉比例比较高、长得快,“一般猪场选用这个品种获利比较好”。在推广良种基础上,生猪生产过程中,大量的科学饲养方法得到了普及,龚荣茂介绍,人工授精技术现在已普遍使用,同时针对本地区炎热气候较多的现实,现在,大部分的规模养殖场都实现了“水帘降温”,形成“人工气候”,有利于生猪生长,并且母猪提前断奶技术也得到推广应用,即实现了21天断奶,有效提高了母猪繁育率。另外,半(全)漏缝地板、“全进全出”以及发酵床养殖等技术,也得到一定普及。这些有力保证了我市生猪健康发展。

  “良种的评价标准有时是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变化的,有时是侧重高产与肉多,有时侧重口感,有时侧重于生长快”,关于畜牧良种,从事畜牧工作数年的龚荣茂深有感触表示。龚荣茂举例说,像养鸡,以前是“快大鸡”,人们不太讲究肉质,后来,长得快、肉也多的“快大鸡”渐渐式微,肉质好的新品种渐占上风,我市也主要形成了麻黄鸡、墟岗黄鸡、三黄鸡、黑凤鸡等新的四大优良品种,现在我市有超过一半的养鸡场养这四种鸡。

  在江门,说起马冈鹅可谓家喻户晓。马冈鹅早熟易养,肉质鲜嫩,深受本地市民与外地消费者喜爱。马冈鹅是由阳江鹅、高明三洲鹅、马冈鹅等3个品种培育生成,是“广东优良地方品种”。龚荣茂介绍说,现在江门地区年饲养量达1000万只,它们基本上都有马冈鹅的血统。

  地方连线

  蓬江区杜阮镇农民:

  高投入种出优质杜阮凉瓜

  农民心声

  虽然杜阮凉瓜的销量乐观、价钱也很有诱惑力,但是种植成本也很高,像曹竹元这种家中有1.2亩凉瓜田的农户已经算是大户了。曹竹元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植需要搭篱竹、大棚、尼龙膜、施肥等,加起来的投入超过10000元,种植成本高,“土地不能持续种凉瓜,必须轮作,所以今年种完,明年再种的话要重新再投入。”

  每日凌晨3时左右,蓬江区杜阮镇农户曹竹元就开始在自家的田里摘凉瓜。远近驰名的杜阮凉瓜,今年4月底第一批上市以来就受到追捧,市场价卖到了16元/公斤。

  由于杜阮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杜阮生产的凉瓜有别于其它地区,当地人称之为“柿饼蒂”、“老鼠尾”。杜阮凉瓜瓜型肥大,平顶粒粗,肉厚色绿,味微苦而甘,爽脆无渣,产品驰名省港澳,远销东南亚。杜阮凉瓜一年有两造,春季和秋季上市的凉瓜最受欢迎,一年按两季算,每亩最高可产3000公斤。

  据杜阮镇农业办公室技术员文永均介绍,从1965年开始,杜阮镇就开始大面积种植凉瓜,最高峰的时期全镇有4000多亩凉瓜地。近年来,由于农田面积缩减,加上成本持续攀升,现在全镇种植凉瓜的面积只有300多亩,种植户200余户,因此,造就了“物以稀为贵”的供需情况。每年春秋季,来自深圳、珠海、中山等地的需求量最多,最好的时候还能卖到批发价10元/公斤左右,市场价高达14—16元/公斤左右,“市场价贵,但不愁销量,普通菜市场还不一定能买到正宗的杜阮凉瓜。”

  杜阮凉瓜之所以远近闻名,除了当地特有的沙质土壤外,还因为特别细致的栽种。文永均介绍说,施的肥料多用农家肥和花生麸,并灌以清凉的山溪水,才有了良好的生长态势,“这里远离工业区,属于农田保护区,主要用山坑水灌溉,保证凉瓜吃起来脆口。”

  “瓜多落重肥,跟孕妇要多吃是一个道理。”文永均说到,除了每亩要施300公斤的有机肥之外,追肥也是很重要的步骤,“在开始结果就追肥一次,每亩用15公斤复合肥兑水约150公斤淋施,以后每隔1个星期追肥一次,直到收获完毕。”为了保证施肥质量,农户都不用城市垃圾肥。

  为了提高杜阮凉瓜的产量,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提高了种植技术。据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陈仕军介绍,近年来他们加大了对杜阮苦瓜提纯复壮,“这主要是防止品种退化,经过5年选育、繁育等环节试验,现在已经拥有8个优秀品种组合。”试验表明,提纯复壮之后的杜阮苦瓜新品种,亩产较过去增加500公斤以上,同时凉瓜外型更优美、饱满。

  新会区三江镇柑农:

  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省心省力

  农民心声

  刘群助告诉记者,就新会范围来说,他算是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较早的一位柑农。在安装该套系统时,他既得到了市科协有关人员的技术指导,同时也融合自己柑园的实际情况。

  “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好用,不会浪费,受气候限制也很少,省心,省钱,省力,在绝大多数果树上都有很好的效果。”刘群助说,不过该套设备前期投入较大,而且后期需要维修和保养,较适用于大面值种植的果园,有利于提高效率,分摊成本。

  刘群助种植新会柑已有10多年时间了,在新会区三江镇深吕村,其柑园面积多达80多亩。在柑树之间,设有四通八达的水管,而这些水管最后都通向两个水池。据刘群助介绍,这就是他于2010年耗费数万元而建立起来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简单来说,柑树就像要喂奶的孩子一样,他要吃多少奶水,我可以喂他多少。”刘群助告诉记者,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利用灌溉的水为载体,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是抓住了水分和养分这两个基本要素所建立起来的灌溉与施肥系统。在水池里配好水溶肥后,开动开关,水溶肥便通过水泵及管道,直接滴灌到果树根部。

  使用该技术近2年,刘群助甚感满意,认为该技术具有节水、省肥、省工、环保等突出优点,“平时,一个人在田里也能完成施肥和灌溉,配好水溶肥的比例后,其余的事情可直接交给系统来处理,施肥时间约需4个小时。如用传统的人工方法进行施肥,不但劳心劳力,而且效率低下,以一个人来计算,至少需要忙上4天时间,才能完成施肥工作。”

  据了解,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应用在绝大多数果树上都有很好的效果。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由市科协承担的“香蕉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07—2008年在新会区三江镇实施,项目获得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示范基地的研究表明,水肥一体化滴灌新技术比当前普遍采用的喷灌加人工施肥技术节省肥料36%以上,增产率可达到22.9%—62.4%。新技术还特别节省劳力,几百亩的灌溉和施肥工作,一个人可以在1—2天内完成。另外还可较好地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经市科协的示范与推广,目前在新会、恩平等地香蕉种植区,该技术被逐步推广应用,发展势头良好。

  开平市沙塘镇农民:

  “三控”技术让农户受益匪浅

  农民心声

  开平塘浪村村委会负责人杨焕平说,听了“三控”技术培训课后,农户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技术很简单、很实用,实施起来也很方便,不仅从用种、用肥、用药、人工等几个方面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而且还能实现增产增收,都盼着这样的技术早下乡、多下乡。

  “我们村今年种水稻超过3000亩,专家现场看了后说情况还不错,控苗的技术暂时应用不上了,那关键是要在控肥和控病虫害方面多下功夫,收成应该都不会差。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开平市沙塘镇朗畔村委会负责人劳华相告诉记者,专家送来的“三控(控肥、控苗、控病虫害)”技术很受农户欢迎,也觉得特别实用。

  5月23日下午,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院长谢振文等几位水稻专家来到开平市沙塘镇。当天下午,他们首先为来自该镇各村的130多位农民上了一堂水稻种植技术培训课,主要讲授了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健康培植技术等,特别是水稻“三控”技术,引起了广大种植户的极大兴趣。谢振文副院长告诉记者,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近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之一,今年更被列入国家农业部主推技术之一,将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在江门地区首选开平沙塘推广。该技术每亩可节省肥料农药成本40元,增产稻谷30公斤,增收节支100元以上。“三控”施肥技术一般比习惯施肥法减少肥料用量20%,氮肥利用率比对照提高10个百分点,氮肥面源污染减轻。病虫害减少,可少打1—3次农药。

  当问及为什么在江门地区首选开平沙塘推广时,谢振文笑着说:“沙塘各村都有水稻种植大户,且沙塘是出了名的水稻示范生产基地,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新技术推广的是健康的水稻栽培理念和科学的病毒害防治方法,我们将从育苗到收获给予全程跟踪。”

  专家点评

  市农业局总农艺师黄家河:

  良种良法集中应用可实现效益最大化

  市农业局总农艺师黄家河认为,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有效推广应用良种良法,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保证。在这当中,既要发挥基层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作用,也要依托农业骨干企业的作用。

  黄家河介绍说,近年来,珠海市率先实施“两分地养活一个人工程”,创建华南地区以超级水稻为主的粮食优质、高产、特色新品种、新技术的核心示范区;还有“三分田要打十分田的粮”这样的说法。按黄家河的认为:“其实质就是一种良种良法的集中应用,是农业重大技术集成组装,通过最先进的良种与最先进的种植技术的‘搭配’,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良种良法推广,也同样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这就是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送上农民家门口,让他们真正受惠。黄家河表示,这当中,既要充分发挥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作用,如通过进一步提高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为全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具有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网络,一直以来就是推广良种良法最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涉农服务型企业如种子公司、农药企业在其中担负的重要作用,不仅不能忽视,还要更进一步“放大”,因为他们有技术力量、有资金保证,并且部分还有生产基地,能够在农民当中发挥极好的典范示范作用。

  同时黄家河还认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将会进一步推进良种良法工作。农业产业化组织,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不再像单家独户,推广应用起来,难以检验实际效果,规模经营也为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搭建了良好平台,使良种良法推广更直接见效,示范效应也将更加明显。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赵焕明 李斌 刘静静 梁长其 通讯员 黄智军

下一篇: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技术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