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浅谈农资市场监管的问题和对策
2012-05-29  浏览:164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尽管红盾护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制售假劣农资坑农的现象,随意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本文就近几年来在农资市场监管执法中遇到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当前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经营主体资格不够规范。目前我县的农资销售主渠道由科丰公司(原农技站)和惠民公司(原供销社)两条线组成,其中科丰公司的下伸点主要由原农技站的农技员组成,而惠民公司的下伸点主要由原供销社的供销员组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不合法的情况。

  农资商品质量良莠不齐。由于农资质量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少数农资经营户管理不规范,进货渠道混乱,少数经营者为贪图便宜,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利用农民对此不了解、图便宜的心里坑农害农。还有一些农资经营者质量意识淡薄,不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农资购销台账流于形式,农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执法人员素质存在短板。农资监管需要执法人员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长期以来,工商部门主要侧重于经营行为和主体资格的监管,而对生产加工,执行检验标准、使用效果、商品包装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严重制约了执法的效能。

  部门监管难以形成合力。农资监管涉及面广,主管农资市场有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管理方法,好办的事情抢着管,出现问题相互推,部门间的监管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各自为政多,联合执法少,重复检查、表面宣传多,深入实际少,阶段性和季节性整治多,持续性和系统性监管少,分散的监管体系、部门利益偏好作祟,致使在基层很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农民防范意识有待提高。许多农民对于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的运用主要凭经验,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多,缺乏识别真伪,质量高低的知识,有的甚至道听途说上当受骗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工商部门的宣传,大量的只是局限在投诉维权上,对相关识别使用专业知识宣传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农民防范能力提高的需要。

  二、工商部门深化农资市场监管的对策

  摸清情况,规范主体,严把市场准入关。工商部门在开展农资市场监管工作中一定要先摸清本地农资经营主体的情况,及时制定符合监管实际的登记方式和方法。对于需前置经营许可的,一定要严格把关。对已登记设立的结合年检和验照加以清理和规范,对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清理出农资经营队伍。要对主体资格合法的经营户进行备案,并登记造册,做到经营主体基本情况,分布范围、经营农资种类、经营者名称(姓名)、经营情况清清楚楚。

  加强巡查,严格执法,严把监管执法关。农资市场的许多问题都是在巡查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所以在农资上市的集中期,工商部门就要认真做好巡查工作,加大对农资经营主体的巡查密度,要从查营业执照、经营者仓库、进销货台账建立等方面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农资,及时立案查处。并做好巡查文书记录和巡查信息录入工作,要使每一次巡查都在工作中得以体现,避免因巡查不到位而产生的失职情况的发生。

  及时预警,横向联动,严把农资质量关。需要建立起一套横向联动机制,加强与农业、质检、公安等部门协作配合,明确职责分工,制订工作方案。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统一思想、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建立相互监督,快速反应,案件转办、定期联席等制度,构筑一道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屏障。

  加强培训,强化技能,严把队伍素质关。工商部门应先从强化执法队伍素质入手,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等行式,对基层一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让其了解农资商品知识,农资抽检方法,农资案件查办等有关基本知识,使市场监管人员在农资市场检查中做到有问题能查出,有案件能查准。

下一篇:谁在吃转基因大豆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