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陶承光
我国种子企业发展迅速,但研发实力不足,在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地方应找准制约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加快种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种子企业应以确立其主体地位为契机,找准方向。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两杂种子)逐步转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运作形式,加快兼并重组,要研究创新战略,找准创新方向,理清创新思路,要根据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确定育种目标,运用现代育种方法和技术,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和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新品种。
加强科企合作,着力建立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社会性的研究以公益性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在未来的10年左右的历史进程中,商业化育种逐步转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打造科研“龙头”和企业“航母”,加快种业科研体制改革,明确科研分工,促进科研教学单位与种子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实行科企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是提升我国种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有效途径。主要有如下具体措施:一是科研单位的育种资源、检验设备、实验设施等科研条件平台应对企业全方位开放,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的营销网络作为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平台,促进新品种推广应用。二是科研单位育种研发团队(如玉米、水稻)整建制进入种子企业,纳入企业管理,成为企业育种科研的核心力量;为解决科技创新人员思想顾虑,保留其科研事业单位身份不变,编制保留在原单位。三是根据生产需要、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育种目标;种子企业每年投入一定数额的研发经费用于新品种选育,并负责研发团队的相关费用,研究成果双方共享,使用权归企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