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良种,是夺高产的基础。而记者调查发现,春耕中不少农民为选良种、育种苗犯愁——
农民期盼“放心种子”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
”选对种子对一季的收成至关重要,但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如何买到优质、可靠的种子,是春耕中令很多农民苦恼的事情。
长丰县左店乡陆桥街道一家农资店内,76岁的胡自业正在选购种子。“花了200多块钱,买了16斤旱稻种子。”胡自业告诉记者,之所以买这个种子,是看到邻居们种得还不错,决定今年跟着种。农民赵康业告诉记者,为了避免买到假种子造成绝收,他家10来亩田会种好几个品种的稻子。“春耕的时候,乡里的大部分农户都会购买好几种稻种,以规避风险。”
“这种现象现在非常普遍,也是农民的无奈之举。”左店乡副乡长李雪松说,“为让农民买到放心种子,春耕期间乡里召集一些种子经销商开会,要求他们从正规渠道进货,确保种子安全可靠;同时加大示范引导力度,由乡里牵头组织,村干部落实,推广良种良法,让农民看到良种的优势。目前全乡有十几家农资店,所经营的种子都是验明正身的正牌货。”
“种子市场鱼龙混杂,牌子多,同质化现象严重。”全椒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德金告诉记者,农民对大多数种子品牌并不是很熟悉,选择余地貌似很多,可信的选择却很少。
记者调查中看到,一些地区种子经营主体杂乱,有市县种子公司委托直销的,有各种子企业授权代理的,也有种子商贩批发的。一些经营者为扩大销售,往往采用夸大宣传手法,尤其对没有经过引种试验的品种,大多数靠口头承诺,误导农民购买,一旦出现问题农民投诉无门。
省种子总站副站长夏英萍表示,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子,关键一环是推动大型农资企业健全销售渠道,把放心销售点开到农民家门口。对经营主体从担保资金、网点布局上提高准入门槛,健全种子生产企业及经销网点的管理档案,实行地区主导品种公示制度,引导农民结合当地实际选择良种。
2月底,我省启动放心种子下乡暨种子执法年活动,重点聚焦玉米、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种子,检查影响面大的种子集散地和集贸市场,严打种子生产及销售环节不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子。
加大补贴促良种入田
推广良种使用,是夺取高产的基础。记者采访中却发现,由于良种价格太高,很多农民觉得无法承受,宁愿使用一般的种子。高昂的价格,成为制约良种推广的一道坎。
一些来自外省的较好的水稻种子价格竟然达到100多元每公斤,农民直呼种不起。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我省很多种粮大户为节约成本都会留种,新购良种只占一部分。全椒春华集约化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欧春华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8600多亩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使用优质高产的稻种,按照100元/亩的价格,1万亩地就要花去100万元。而通过留种,去年他至少节省70万元。
良种推广不利,还带来种子使用的杂乱。在不少地方记者看到麦子品种都是“万国牌”,主导品种的不确定给农技部门生产指导、管理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品种的区域化合理布局,更不利于农作物品质的整体优化。
是什么原因使良种价格昂贵?“主要是经营环节加价多,种子经营暴利坑农现象突出。”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由于我省玉米、小麦和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绝大部分来自外省或国外,经营环节多,层层加价,一些价廉质优的种子与农民见面时,已经是身价翻了几番,令农民不敢问津。
专家强调,对恶意联合起来哄抬种子价格的行为,一定要严厉打击,在确保种子企业合理利润的同时,保持种子价格的合理水平。
“促进良种的广泛应用,加大良种补贴力度仍是最有效抓手。”杨德金说,实践中他发现,农民倾向于使用良种,关键是降低成本,让农民觉得划算。另外他建议改进补贴方式,可以实行多购良补品种的多补贴,少购良补品种的少补贴,不购的不补贴,以调动农民使用良种的积极性。
为农民提供优质廉价的良种,需要支持我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郑满生认为,只有种企强大起来,能源源不断地研发优质高效的种子投放市场,农民才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夺高产还需良法配套
虽然购买的是良种,但最近左店乡的赵康业仍然为播种而烦恼,“这个种子跟我往年用的不一样,播种时播多少,有什么注意事项不清楚。”赵康业说,问了种子经营站的人,也没跟他解释清楚。
赵康业式的烦恼,存在于很多农民身上。缺乏周到的技术服务,让很多农民对改变种植习惯、接受新品种心存畏惧。采访中很多农民都谈到,种植不熟悉的品种,万一种苗有问题,也不知道去哪里找人看。
专家介绍,不同的种子对播种方法、播种时机、土壤和气候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农民在播种时应严格按照种子包装说明的要求操作。然而,记者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不少农民还是按照自己过去的种植习惯,不注意按要求播种,结果造成了不应该的损失。
“再好的种子,如果没有栽培技术做支撑,也无法实现高产丰收。”长丰县左店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仇保玲表示,现在种子企业通常都是把种子卖给经销商、农民就完了,售后服务做得欠缺。而农民最需要的就是希望你教他们怎么种,告诉他们什么时间施什么肥。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被忽视,往往导致用了良种,没有配套栽培技术,不能高产丰收,第二年农民就不再种了。
“当前增强服务是种子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种子企业要加大技术投入,搞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急农民之所急。”夏英萍说。农技部门则需要加强技术引导,帮助农户规避种植风险,确保良种良法落实到户,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鲍亮亮、史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