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育一粒性状优良的种子,农业科研人员需要付出毕生心血。20多年努力,马荣荣团队打破了国内顶级水稻专家认为难以实现的“禁区”,成功育成杂交粳稻品种,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七千年前孕育过河姆渡稻作文化的四明大地,再次奏响“种子改变世界”的序曲。
可是,在利益导向不断冲击理想和价值观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像马荣荣和他的伙伴们那样,隐忍和坚守着?
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奖励政策,鼓励年轻人从事农业。以宁波为例,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只要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宁波市、县二级财政就给予每人每年两万元的补助。但是相比其他行业,农业的“性价比”还是不高。
以职称为例,农业序列的高级工如何评定技师、高级技师,目前尚无明确的途径。而职称恰恰既与收入挂钩,又影响着人们对一个专业人员能力的评价。
从报道的角度而言,马荣荣不算一个理想的受访者。他太忙,也不愿过多渲染科研成果,作为副院长,他甚至很少参加农科院的常规会议。因为在他看来,目前的研究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我们不忍心过多打扰他,因为,他记录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可能关系着若干年之后,我们有限的土地能否养活更多的人。
还沉寂的土地以沉寂吧。只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让默默耕耘者的人生,看得到绿色原野一般的希望和未来。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