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中后期病虫害要突出抓好麦蚜、红蜘蛛、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等病虫的防治。在防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指标来进行防治,要适时、及时进行防治,要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药量,以达到“绿色植保”的要求。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蚜虫防治: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10%吡虫林1000倍液,50%亲硫磷乳油2000倍或菊酯类农药对水喷雾。在穗期防治时应考虑兼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及粘虫等。每亩地可用粉锈宁6克加抗蚜威6克加灭幼尿2克(均指有效成分)混用,对上述病虫综合防效可达85%—90%以上。
2、小麦白粉病、锈病:是小麦常见的病害,防治时要按照“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叶锈病防治指标为病叶率10%,白粉病防治指标为病叶率5%,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克,兑水50公斤喷洒,7—10天喷药一次。
3、赤霉病:是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一般可减产10—40%,如遇3天以上连阴雨,可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在具体实施上,要立足早防早治,提倡杀虫剂、杀菌剂和营养剂(0.2—0.3%的磷酸二氢钾或1—2%的尿素溶液)综合运用,达到一喷综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