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商务网
www.chinaseed114.com
历久弥珍的南繁精神
2012-02-20  浏览:248

       文\范南虹

  “南繁精神,是时代的财富,怎么弘扬都不为过。”每一次采访三亚南繁科技院院长李劲松,他都会反复地说到南繁精神,他说这是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雨,共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2010年1月17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考察南繁基地国家杂优中心三亚基地时曾赞扬:南繁基地,对中国农业在育种上做了很多贡献。南繁科研的领军人物如袁隆平、吴明珠、李登海等,50多年如一日,不计报酬,无私贡献,其实这种精神,是一种很高尚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负责的精神。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有30多万人次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来海南从事南繁工作,先后涌现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西北瓜王”吴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抗虫棉发明家郭三堆等科学家;培养了周开达、谢华安、颜龙安等十几位院士……这一连串共和国农业史上闪亮的名字,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崇尚科学、求实创新、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南繁精神。

  吴明珠院士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不吃苦怎么行?不下地怎么行?”虽然是80多岁的老人,但她只要在南繁基地,就会坚持每天到田地,观察、记录、授粉……对南繁育种的老专家而言,字典里似乎没有“退休”两个字。

  甘于吃苦,是每一个南繁科研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不仅甘于吃苦,还乐于奉献。袁隆平、吴明珠、朱英国、郭三堆等等,都是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培育出的每一个新品种,都可以为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他们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私奉献出来了。记得袁隆平院士曾笑着对记者说:“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属于我了。”如今,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已在世界20多个国家推广,为解决世界性的粮食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并不是每个南繁科研人员都会在共和国农业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他们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奉献一生。三亚南繁科技院科研人员雷新民是湖南人,如果不是他架着的那副黑边眼镜,如今,走在三亚田间地头的他,很容易被人误认成当地农民。1981年,23岁的雷新民跟随湖南省汨罗市种子公司南下来到海南,开始了水稻育种制种工作。

  从此,他没有再离开过南繁。2006年,三亚南繁科技院的热带高效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在紧张筹备中,而刚做完肾脏手术的雷新民还坚持挂着尿袋到田间察看。“他对南繁有一种朴实的感情,不为名利,只为热爱。”三亚南繁科技院副院长柯用春感动地说。

  这个冬天,如往年一样,又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来到基地育种。“三亚南繁科技院有3个试验基地,总面积有1000多亩,共有30多家农业科研单位以此为平台,在这里开展水稻、玉米、棉花、蔬菜等育种工作。”雷新民说,他要为这些科研人员提供好平台服务工作。

下一篇:芦笋无公害安全生产冬季培管 上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关闭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