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登上5.7亿吨新台阶。在我国实现了粮食“八连增”的背景下,部分地区秋粮收购出现困难。今年秋粮收购开始后,江苏各国有购销企业早早落实了资金和仓容,并实行“一次收购二次结算”等优惠措施鼓励经纪人为粮库收购。然而,江苏地区秋粮收购已经一个月有余,大多数地区收购进展缓慢。以粮食主产区的南通为例,截至11月底,该市收购的稻谷仅为去年同期的50%左右,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稻谷仅为去年同期的25%,距离完成储备粮任务还有较大缺口。
据初步分析,造成今年江苏等地秋粮收购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一是百姓惜售心理加剧。目前,江苏国有粮食储备库和收购站对水分低于17%的新稻收购价格每公斤在2.88至2.9元之间,比去年同期提高0.2元左右,也高于国家调整后的水稻最低收购价2.56元。但是,由于前段时间个体、私营大米加工厂采取以销定购等办法,对高水分新稻收购量比较大,价格比目前高了0.22元左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新稻收购价格普遍达不到粮农的预期,再加上近年来的物价上行和通胀压力,粮农持粮惜售情况突出。
二、传统售粮习惯使然。当地农民一般都有只出售大米、不出售稻谷的习惯,尤其是一些养殖大户要把稻谷加工后留下的稻糠养猪、养鸡,加上忙于秋种,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稻谷的出售量。
三、市场风险大不敢多收。虽然今年新稻出米率较高,由于收割期雨水较多,新稻水分普遍较大,一般都大于18%,不利于安全储备。加上新稻上市后新米价格稳中微跌,国家诸多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不明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敢贸然提价大批量收购。
四、粮食种植面积减少。随着城市的进程,农村集体土地进入了征用拆迁的高峰期,粮食种植面积日趋减少。许多农民对承包地还能维持多久心存疑虑,宁愿将稻谷等粮食囤积在家中以备将来失地之需,延缓购买市场粮的时间。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秋粮收购缓慢,势必影响国有储备粮未来在稳定物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这也给众多种粮大户带来了安全存储等经济风险,不利于农民增收,甚至危及来年粮食种植面积的持续稳定。为此,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粮食补贴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调动农民销售粮食积极性。要切实解决当前种粮补贴相对较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粮食收购价格脱离市场等问题,重点解决粮食丰产带来的农民“卖粮增收难”,消除农民惜售顾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创新粮食收购和激励机制,着眼长期的农业再生产环节,有效保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要积极运用财政扶持采取国有储备粮收购“价外补贴”措施,并试行农户的售粮情况与优惠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相挂钩措施,给予其低于市场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相应额度和折扣,由各级财政予以补贴。
三、营造健康有序的粮食收购环境,为粮农售粮提供人性化的便利条件。要通过信贷税收等扶持政策鼓励粮食购销企业多收粮、收好粮,帮助他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确保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同步到位。要优化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的收购方式,积极推行免费上门采购评估和运输等服务新举措,千方百计降低农民卖粮成本,解除其后顾之忧。
四、做好粮食收购的舆论宣传和政策解释工作,引导粮食购销企业和农民合理规避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今年粮食大丰收和重点调控物价的大环境下,近期粮价波动幅度有限,有关部门应从宏观层面帮助农民了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家粮食政策,科学预测和把握物价整体走势,转变过分“惜售”心理和观望情绪,指导他们理性化地分批售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