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北网保定9月21日电(吕子豪 赵飞)保定市工商局21日透露,今年以来,该局共检查农资经销企业4861个,查处农资违法案件152起,为农民避免经济损失59万元。其中,顺平县工商局、涿州市工商局先后查处的伪造他人厂名、厂址的化肥案件,分别对当事人处以2.9万元和1.1万元罚款;高碑店市工商局查处假冒“石新牌”828小麦种子案件,查扣假种子1100公斤。通过对不法经营行为的查处,净化了农资市场,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关注“三农”,服务“三农”,是工商部门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保定市工商局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工作部署,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加大服务“三农”工作力度,努力推进农资市场监管“制度化、网格化、数字化、规范化、舆论化”建设,提高了监管效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增强农资市场监管合力,保定市工商局积极协调,使全市形成了由政府所属部门、乡镇,一直到村,四级联同、统一监管、整体联动的管理模式,确保了县域农资市场的稳定。安新县是农资生产和经销重点县,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动担当农资监管“指挥员”,形成了由县长任队长,工商、农林、质监、乡镇、公安等部门人员参加的农资监管综合执法大队,各乡镇设立农资综合执法队,有力地加强了农资市场的监管,保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为推进农资市场制度化建设,保定市工商局设立农资市场监管领导小组,大力推行农资市场属地监管,落实网格化责任管理。7月6日,保定市12315申诉举报指挥中心接到涿州市农民薛某等6人的举报,称他们购买的1.5吨磷酸二铵使用后出现部分玉米苗发黄枯萎的情况。该指挥中心迅速在数字化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实施逐级联动,责成涿州市工商局及所辖工商分局立即展开调查,并随时跟踪进展。7月7日,执法人员根据所举报化肥外包装上标有的“中国农资集团公司进口经销”和“厂址:北京车公庄西路25号”等字样,呈报国家工商总局信息中心核查。经查名为“中国农资集团公司”的企业不存在,无注册信息。对此,涿州市工商局以销售伪造厂名厂址的产品行为对化肥经销企业进行了处罚,并要求其对农民的损失给予了赔偿。
为严格农资产品质量,今年上半年,保定市工商局共抽检各类农资580个批次。凡抽检不合格的农资商品,都依法责令相关企业进行了召回、下架退市;对经营不合格商品的,依法进行了处理,对产品信誉好和农民普遍欢迎的农资商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保定市工商局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在监管中的应用,早在2004年,该局就研发了“市场监管预警指挥中心”平台。该平台运行7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各级执法主体通过预警平台的市场动态、专项整治、在线解答等模块进行即时交流和反馈监管信息,既减少了开支,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远程办公。今年5月份,保定市工商局根据省局预警信息,在监管平台发布了“全面清查假冒‘嘉吉’磷酸二铵”的红色预警。各县(市、区)局接到此预警后,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了清查,发现此类假冒化肥,立即依法查处,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增强广大农民的识假、辩假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促使农资经营者知法、守法,诚信经营,保定市工商局还及时宣传红盾护农工作成效和红盾护农进展情况,对查出的典型案件,强化宣传,及时曝光,教育经营者,震慑不法分子。
今年5月31日,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甘霖到保定市利民农资科技市场进行调研,对保定市工商局在农资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认可。
保定地处华北平原中部,拥有农耕土地面积1142万亩,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市,目前已建成9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8个果品基地、6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7个无公害产品基地、17个农业特色之乡、17个国家、省级龙头企业,拥有保定市工农路蔬菜批发市场、定州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各类农副产品专业市场700多个。(完)